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制造业订单总量下降,这也导致了我国外贸行业的营收缩水。
虽然专家分析这是由于疫情,春节等原因导致的现象,但从实际情况去看,或许如此行情仅是说明制造业进入了瓶颈期。
订单缩减工价跳水
根据2022年年末数据,我国制造业外贸订单的缩减份额已到达20%以上,且在其中,曾经是订单需求最大的欧美发达国家的份额,缩减也更为明显。
国外企业也在公布信息中表示,将会在后期进行产业链的迁移,也就是从我国转移到东南亚等工价更低的国家。
而从我国的消息来看,世界企业巨头的迁移,或许已经开始逐步实现,根据2023年的2月份消息,实际上劳动力市场已经出现了改变。
从业人员表示,此前行业普遍工价为23元每小时,而在2月下旬之后,整体市场的普遍工价就下降到了17元。
在结合工作时间和个人经济生态之后,这个下降幅度已然形成了生存压力。
而除了工价下降之外,在劳务市场中还出现了另一个情况,也就是大部分工厂现在已经不再招收临时工了。
全部的工作人员必须是正式员工,除此之外,一部分工厂还对劳动力的年龄进行了限制,较为常见的年龄限制为男性要求40岁以下,女性则要求35岁以下。
从企业的要求改变去看,这样的要求,或许是涉及到了社会保险以及员工退休的事情。
这样的改变虽然是一种良性的改变,但对于外地务工人员,其实并不友好。准确的讲,在劳务市场中会以制造业为首选的外地务工人员,一般情况下,都属于年龄较大,或是灵活的散工人员。
他们的工作周期往往较为灵活,例如每年的秋季,他们要回乡收秋,或是在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选择转业。
而在制造业要求其成为正式员工之后,那么转业也就需要放弃,而秋收则需要采用请假的形式去参加,企业方面是否准假,先不去考虑,个人能否遵守企业条款是才一个前置问题。
但从灵活的角度去看,务工人员和企业的态度一致,可能其实是较低的。再加上工价的改变,务工人员或许在此时更多考虑的不是如何与企业博弈,而是另谋出路。
但是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给到外地务工人员的成功机会已然不多了,如果他们想要继续良好的发展,或许除了妥协也仅能回到家乡发展。
两种选择
现在的务工市场中,其实已经出现了两类人群,一部分的打工者,选择参与到制造业的工作中,而他们的出现,也导致了工厂门口出现了大排长龙的现象。
而另一部分人则是选择回乡创业或是参加普通工作。
那么两者哪个更具有优势呢?严格的讲其实是回乡的优势更大。
但这里的前提是,家乡的发展情况要与个人能力相匹配,至少家乡的发展速度。不能过快或是过慢。也仅有这样的前提成立后,劳动力回乡的选择才是具有明显优势的。
但从机会角度去看,实际上无论家乡的发展速度如何,其实对劳动力都有一定的好处,机会在未来出现的可能性较大,也可以给到他们更多的发展缓冲期。
且生存成本在家庭成员,以及社交环境成员的摊平后,劳动力的收入,即使产生更多的下跌幅度,但此时的生存压力已经有效的降低了。
那么是否说明留在城市的全部务工人员,都需要选择回乡发展呢?其实也不尽然。
准确的讲,农村地区的发展,虽然在结果上没有城市明显,但此时的家乡对于基础劳动力其实并没有过多的需求,反而是对具有基础技术水平的劳动力的需求较大。
且家乡的产业,如果没有匹配到适合基础劳动力的生态产业,那么这些劳动力无论是选择返乡还是继续呆在城市,其实结果都是一样的。
结语
那么劳动力究竟应该怎么办呢?转移视角或是一个选择,也就是留在城市的人可以选择从事新的行业,但在选择新行业后,要开始准备接受一些新的认知,以避免导致个人竞争失败。
而返乡的劳动力,则需要以创业为主,类似劳务机构等公司,将年轻的劳动力运输到城市,并将城市生存情况不佳的劳动力输送回当地,这就相当于建立了管道。
一方面是稳定了地区的劳动力总量,另一方面是在农村产生了一个新的业态。
但是无论怎么做,核心都在于适配地区适配行业,也仅有适配能力上升之后,这些链条或是生态才能够成为价值产物。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9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