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党的XX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一科学论断部署了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任务——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发展,以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要求
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成为关键时期的关键任务。
(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力量
人们普遍认为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人类的现代化肇始于18世纪蒸汽机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的出现。马克思指出,有了机器,大工业才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才得以自立。之后的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成为现代化进程的里程碑。虽然现代化的内涵除了科学技术发展以外还包括更为丰富的内容,但是不可否认科技创新水平是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的核心指标。党的XX大报告要求:“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大多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处于较低水平。要完成14亿人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的复杂艰巨任务,就要充分挖掘超大规模人口的内在价值。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劳动力是最具活力、最具创造力的,也是管理和技术创新的唯一来源。以科技创新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化人口压力为创新红利,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最佳解决方案。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创新驱动有利于继续做大共同富裕的“蛋糕”,通过新旧动能转换,突破经济发展的制约和瓶颈,构建更具活力、更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新形态。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使其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以新基建、新技术促进要素和商品流通,弥合区域发展鸿沟;以数字化、信息化方式加强“扶智”力度,提升创富能力,分好共同富裕的“蛋糕”。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能采用对企业“一关了之”的简单粗暴手段。要建立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对高污染高排放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科技手段还可以被用于监测和预警环境污染,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置。要加强对空气、水、土壤等方面的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
***总书记在2020年4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党的XX大报告中,***总书记再次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经成为我国在新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多项要素短板,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在当时的条件下,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以国际大循环带动国内经济循环成了最切合实际的战略选择。随着我国产业体系逐渐完备、技术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扩大内需”战略被适时提出,经济发展的重心开始向国内转移。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同时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和竞争态势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猝然发生,中国的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目前我国生产要素中的土地、劳动力、资金都呈现出约束加强的态势,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国际环境中保守主义、逆全球化浪潮汹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筹码,我们面临日益严峻的技术封锁、“卡脖子”问题。2021年1月,***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强调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要求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发展全局性长远性战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必然要求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牢牢把握科技创新主动权,占据产业链的有利位置,保证国民经济体系的先进性和完整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科技创新效能,提升供给质量,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才能畅通国内大循环,从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二、人才强国战略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相互支撑、协同发展
(一)人才强国战略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牢基础
2022年6月,***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时指出“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阐释了他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而人才既是“生产函数”中的变量之一,又是引入“新组合”建立新“函数”的主体,人才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在创新中的作用贯穿始终。正如党的XX大报告指出的:“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战略性意义毋庸置疑。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创造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做大规模、做齐种类、做全领域,努力提高人才质量。目前我国人才资源积累达到历史新高,截至2021年年底,人才总量达到2.2亿人,其中取得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人员接近4000万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在一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凝聚了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钻研精神的顶尖人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像航天领域的空间站、祝融号火星车,航空领域的C919大飞机,通信领域的5G技术,农业领域的杂交水稻,交通领域的高速XX、川藏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80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