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的困境与突破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人医疗照护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也日益显著,有限的医疗、养老资源以及彼此相对独立的服务体系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急需实现二者的结合。与此同时,社区居家是最适合我国社情民意、成本也相对较低的养老方式,而社区居家失能、失智、高龄老人的医养结合服务,包括能力评估、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康复护理、长期照护,乃至临终前的安宁疗护,是“刚需中的刚需”“短板中的短板”,是人民群众最急难愁盼的问题之一。
当前,我国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的提供主体是基层卫生机构,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一定数量的集中床位,并通过家庭医生签约、家庭病床等形式开展延伸到居家的服务。但集中式床位不足与使用率不高并存,全科医生和护理专业人员数量较少,居家护理设施如适老化改造、护理型床具等缺乏,社区资源不足制约了机构提供居家上门服务的能力和积极性。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主要功能定位是为辖区内的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重、人员紧张,难以为数量庞大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很多老人只能依靠家庭成员来完成日常照护,只有在老人需要治疗性干预时才向专业机构提出上门要求,需要住院时才不得不转到医院就诊。于是有些地方的家庭医生签约出现“为签约而签约”现象,后续服务提供并没有跟上。再加上上门服务成本高、资金补贴不足、服务定价不自主、激励机制不到位等原因,公立基层卫生机构开展居家上门服务的动力不足、能力也不够。而失能老人则需要建立一个融合医、养、康在内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因而“养老不医护”“治病不养老”现象较为普遍。同时,综合医院的老人术后康复压床现象突出,术后康复老人“转不出”导致急需住院的老人“住不进”,社区居家失能、失智老人家里照顾不了、又没地儿可去,需要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又增加负担。
“十四五”时期和今后较长时间,我国将面临财政增收放缓和养老事业资金需求刚性增长的双重压力,老年健康增量设施投入、医保报销目录“扩容”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扩面”等也具有极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151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