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孔子说的,被记载在《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是:“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到了后边《子罕第九》又曰了一遍:“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无和毋是一个字。
就是因为这句话,让孔子受到了很多攻击,骂孔子势力。眼睛只盯着上层。
南怀瑾老先生急突突解释,孔子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孔子这是教育我们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人不如自己。人与人相交,各有各的长处。“不因其人而废其言,不因其言而废其人”。李零老师则说,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就是孔子的意思,很清楚,用不着拐弯抹角。但是这个话我说没问题,孔子不能说。因为普通人可以这么认为也可以这么说,而圣人可以这么认为但不能直接说,要是圣人这么说了就显得圣人还是不够圣。
其实吧,攻击孔子的人根本就不懂道理,你给他说什么道理也是没有道理,所以也不用费劲巴力的给他启蒙了,他天生就是叉叉就让他继续叉叉下去呗。
明了这个道理,南先生也就不必忙不迭的替孔子澄清孔子说这话的实质是什么意思,李老师也不必自己降低自己身份了——没错,孔子说的就是这意思:“毋友不如己者。”
这个意思小子我至少写过三篇学习心得。当然是每次都有不同的领会才会一而再的发挥。
这一次是源于和老友的两次谈话。上一次和老友聚会,讨论起了一个什么事我忘了,期间我引用了这句圣人言“毋友不如己者”。引起老友反驳,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你就是再能,也不可能什么都会,什么都不需要别人帮忙。
我知道老友理解歪了,但事出仓促,我一时也组织不起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他解释这个道理,只能举例说,你看人家NB***球星不会在街上打野球,真正的职业棋手不会在街上和咱们下棋,我说的是这个意思。不是说职业球星不能和厨子交朋友,象棋大师就不需要理发师。
老友似懂非懂地勉强同意我这个解释,没再反驳。但是我自己对这个解释不满意。前几天看了一篇网文,是孙立平教授写的,主旨是阐述决定人成就高低的是什么?孙教授列了三个条件,那两个我忘了,但所着重说的“见识”,让我豁然开朗,对于“毋友不如己者”又有了新的认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论是信奉什么流派,遇到事都愿意听听比自己见多识广的人说说。虽然对于见识这个成语理解不同,有的人从没离开过村子,就把去过镇上的人当做见多识广;去过县城的人自然不会把没出过村的人认作具有远见卓识的先进。反过来,那么去过省城的人肯定会被前面几伙人共同推崇的,对吧?如果这个人心黑了,想挣点黑心钱,把前面这几伙人当韭菜割,韭菜们也未必能够分辨出来。
同理,偶尔去趟省城的人肯定不如人家常年生活在省城的人,而省城的人自然而然不如人家京城的人,对吧?于是上海人看谁都是乡下人,就是不敢这么说北京人。
这怎么办,难道人的命真的是天注定,上海人个个是金融高手,随便扔俩钱到股市就能赢钱;北京人天生就懂政治,随便一划拉就能指点江山,把天下事摆平。而我们这些生活在底层小市民,就只配当韭菜?
不用做多高深的理论阐述,只需要直观感受就可以得出结论,世界肯定不是这样的是吧?
这就是孙立平教授论证的,决定一个人成就的,不是出身是见识。
当然出身很重要,出身直接影响你的见识。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人家就出生在罗马。而你就是到了罗马,也不过是罗马的韭菜。人家罗马人一清理低端人口,你还是得被赶出来。你抬杠有什么用?
所以啊,要想不被当做蛮族赶出来,而是被罗马人看做同类,你光走万里路还不行,还得读万卷书。
其实也不用跑那么远,你去过了十里外,读了十卷书以后,肯定更想去看看百里外的世界,更想再读百卷书,读过了百卷书肯定就会明白,百卷书是不够的,那就会读千卷,读过千卷书的人,万卷书就不是目标了,因为这个阶段基本上就可以分辨哪是好书那是滥竽充数的书,所以目标就会是读更多、更好的书。然后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吗,就会自己写书出书了。这时候到了罗马,还会被当做蛮族清理吗?
当然了,如果你走了百里路读了百卷书,和走路不如你多,读书更不如你多的人一白活,让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的,觉得你是是最具远见卓识的人。你也从中获得巨大心理满足,陶醉在周围人的阿谀奉承中,因而再不想多走几步路也不愿多读几卷书了,那也随你。自己觉得好就是好。
请注意啊,这里说的万里路,万卷书,只是比方,借用。代表做任何事。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做结论了,所谓见识不仅仅是见多识广,还得加远见卓识。当你具备了远见卓识了,你就知道自己的局限性,你就不会再被自己的局限所局限,你肯定就会不断的充实自己取长补短,不会因为自己取得的成就而沾沾自喜,然后就固步自封,你的眼睛会永远盯着比自己强的人,因为到了这一步,你永远能找出比你强的人。即便超越不了他,也要争取能和他比肩。
——毋友不如己者。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9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