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理论党课ppt+讲稿

    成渝地区地处“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点,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重要领导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成渝地区发展。2020年1月,在重要领导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式启动。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为成渝地区发展绘制了蓝图。党的二十大报告又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列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为成渝地区协调发展带来了更为强劲的战略牵引力和政策带动力。
    2023年7月,重要领导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这一重要论述,为进一步高水平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三年多来,川渝两地共谋”一盘棋”,同心聚力谋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绩,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活力。相信在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以更大的影响力辐射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一、成渝区域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由重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在推动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空间战略格局、助推国家政治经济长远稳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推进的样板工程。
    (一)打造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长江通道和包昆通道的交汇处,是我国建设”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重要节点,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和面向欧亚开放的三大区位优势,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人口规模上都是西部地区的”第一梯队”。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助于通过“以点带面”引领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并缩小西部与东部之间的差距,推动西部地区全域性经济均衡增长。
    根据”马阵跨阱”和“板链拉动”理论,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中,发展较好的大城市与地区(快马)带动周边落后地区(慢马),最终能够实现趋同发展。一方面,成都和重庆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双核”,两者协同一体化发展,有助于带动周边相对落后地区和广大中小城镇农村共同发展,在西部地区内部形成快马拉慢马、慢马追快马的”微观”发展格局,逐步破解区域内部长期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生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西部地区为东南沿海地区企业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而自身的产业却发展缓慢,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在西部地区集聚,带动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推动西部地区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空间布局由沿海开放的黄金海岸一条边、江海联动的T字形布局,逐步向多极支撑、中部崛起、陆海统筹的格局演进。对内来看,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水平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化区域,近年来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正处于上升态势。对外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起点,向南开放的重要门户,以及“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汇合点。(材料来源: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助于进一步扩大我国内需,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拓展全国经济增长新空间,推动我国构建起东南西北四个增长极,形成菱形结构的经济格局,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
    (三)筑牢国家政治经济长远稳定发展的“压舱石”
    从国外来看,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动荡不安,政治和贸易摩擦频繁出现,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为了一己之私,动辄对别的国家施行经贸金融制裁、出口管制、技术封锁,经济全球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另外,当前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率较高,持续加息抑制了民众的消费需求,我国出口增速面临持续下滑的风险,沿海许多出口企业经营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从国内来看,自受疫情冲击以来,居民消费信心有所下滑,造成市场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低迷,制约了内部经济的循环畅通。因此,外需不振和内需不足是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
    成渝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中原和西藏、云南的重要枢纽,是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历史上就是我国的战略大后方,是托举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关键性区域。新时代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提升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将会有效扩大我国区域由沿海向内陆发展的战略纵深,扩展整个国民经济的回旋调整空间和发展韧性,对有效应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幻不定的挑战、抵御国际金融贸易风险、保障经济和民生福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能起到“压舱石”作用。
    (四)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路径
    长期以来,在财政“分灶吃饭”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主导着当地的经济发展,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行政区域内进行的,那么在”GDP锦标赛”的竞争模式以及财政压力下,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必然会受到行政区划的干预。纵观全国,长期以来行政区与经济区高度同构,甚至“以邻为壑”的地方保护造成的资源配置效率损失、经济循环堵点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严重阻碍了经济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
    “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是《成渝地区双城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部署的引领性、支撑性重大改革任务,也是中共中央、国务院赋予成渝地区的一项重大改革任务,有助于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路径。自成渝地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以来,川渝两省市以川渝高竹新区为“试验田”,在构建“不破行政隶属、破除行政壁垒”的跨省域一体化发展制度体系、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协同服务机制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为全国跨省域城市群、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三年多来,川渝两地全面贯彻重要领导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合力推动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川渝党政联席会议确定的各项具体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正在川渝大地徐徐展开。
    (一)经济总体实力不断提升
    三年多来,川渝两地坚持“川渝一盘棋”,不断深化区域协同发展。即使在受疫情冲击的严峻形势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步伐也未曾停滞,且发展能级持续提升。从经济总量来看,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587.9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2019年的6.3%提升至6.4%,占西部地区的比重为30.2%,比上年增长3%。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7044.12亿元,比上年增长3.9%;实现利润总额59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6.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3个百分点。从经济结构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2022年成渝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6469.5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7.3%,比上年增长4.2%,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9890.58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6.2%,比上年增长3.8%,与全国持平;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1227.86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6.5%,比上年增长2.2%。三次产业结构为8.3:38.5:53.2,第二产业占比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资本市场正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截至2022年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33家,其中的11家上市公司市值进入行业TOP20,2022年新增的上市公司中,超七成为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具备较强竞争力。
    (二)科技创新的协同成效显著
    近年来,成渝地区围绕“两中心两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战略定位,准确把握共性与个性、竞争与合作、集聚与辐射的关系,摒弃同质化竞争,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与制度藩篱,从竞争不断走向协同合作,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川渝两地联合实施的重大项目数量不断上升,且成果丰硕。统计数据表明,2020年至2022年,重庆、四川联合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分别为31个、67个、160个,投资总额分别为5563亿元、1.57万亿元、2.04万亿元。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短板是长期制约川渝两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三年多来,川渝两地协同共建现代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5067.6亿元,区域贯通、市域互通、要素畅通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正在川渝两地加快形成。其中,郑渝高铁全线开通运行,成渝中线高铁、西渝高铁安康至重庆段全面开工,建成及在建川渝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达到21个。同时,世界级机场群建设也在加快推进,四川达州金垭机场已正式通航。
从协同共建科技创新中心来看,三年多来,成渝地区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协同创新全面提速,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资源的最大“外部性”,吸引了众多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产生了“1+1>2”的整合效应。其中,西部(重庆)科学城迄今已引进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33个,获批全国首批国家应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88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