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以一项无根据的罪名,迅速击败了他的宿敌少正卯,然而他并没有释怀,还下令将少正卯的尸体公开示众三天。对于这样一个恶毒的人,为什么历朝历代都将他尊为“圣人”呢?这主要是因为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这个政策废除了其他学术思想,只推崇儒家学说,将其他学术理论视为邪说。政府不允许各种学术思想并存,也不允许学术争论。所有的官员都必须学习、理解、掌握和精通儒家学说,用儒家学说统一人们的思想,限制民众的思维,以巩固统治政权。
这个观点,特别迎合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喜好,因此得以独占鳌头,独领风骚,成为了不容质疑的“圣人”,如果不服从,就没有人可以与之辩论了。
孔夫子据说培养了三千多名学生,其中有七十二位被认为是贤人(也有说七十七人)。这充分说明了私人办学的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不容小觑。虽然有些学生可能不够出色,但我们不妨将目光聚焦在七十二位贤人身上。如果让他们参加现在的全国高考,他们是否能够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全部录取呢?可以预计,他们在语文科目上大多能够拿到90-100分的高分,而在数学、理科和化学科目上,说不定还能拿到110分呢。这些贤人的才华确实令人惊叹。
孔夫子之所以被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是因为他的思想和教诲对于社会的影响深远。尽管在统治者们的宣传下,人们对他的崇拜可能带有一些虚假的成分,但普通老百姓对他的认可并不少。这也可以从民间流传的一些歇后语中看出来,这些歇后语虽然带有调侃的味道,但也反映了人们对孔夫子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孔夫子搬家——全是输,这句歇后语暗示了孔夫子的学问渊博,搬家时需要搬运大量的书籍,而这些书籍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是无法理解的。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这句歇后语则是在调侃孔夫子的言辞晦涩难懂。这些歇后语虽然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但也反映了人们对孔夫子的思考和对他学问的尊重。
当然,这些歇后语并不能完全代表人们对孔夫子的看法,因为歇后语往往只是一种幽默的表达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孔夫子的评价是多样的,有些人尊敬他的学问和思想,有些人则对他的教诲持有不同的看法。无论如何,孔夫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的代表,他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有这样对待世界上最杰出的人的吗?怎么能这样做呢?这不是在嘲笑那些被尊称为“圣人”的人吗?在人们心中,他们难道真的是那么无趣和乏味吗?
从这个角度来看,圣贤是不应该犯错的。一旦犯错,他们的形象就会受到严重损害。无论怎样赞美、推崇、美化、崇拜,都无法掩盖众人对他们的批评。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86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