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普通的泥巴,在经过巧妙的塑造后,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动物或人物形象。经过烧制成型后,它可以成为一个精美的摆件或小玩具。泥塑,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被誉为“指尖上的艺术”。
中国泥塑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在汉代时已经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随着时间的推移,泥塑艺术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的瑰宝。自此以后,泥塑艺术品一直在社会上广泛传承。民间艺人运用天然或廉价的材料,巧手捏制出精美小巧的工艺品,既可供人们观赏陈设,又能让儿童玩耍。传统的泥塑艺术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艺术趣味,因此深受大众喜爱。而现代泥塑作品则是塑造与绘画的完美结合,先塑造后绘色。在制作的过程中,艺术家倾注了智慧、心血和技艺,使作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埇桥泥塑以李正奎为代表,原材料采用宿州河床下沉淀的纯净胶泥,尤其是夹沟五柳水库南岸的河床胶泥。经过风化、打浆、过滤、脱水等工序处理后,制成了“熟泥”,然后通过手工捏制成型,自然风干,并进行彩绘。作品的题材多源自埇桥区流传的神话、戏剧、小说以及现实生活,展现了浓厚的当地民间生活氛围。
李正奎,今年36岁,出生在埇桥区夹沟镇的一个泥塑世家。从小,他就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摔泥洼洼”,也喜欢观赏家中长辈制作的泥塑摆件和玩具。他从父亲那里学习了传统泥塑的基本制作技巧,并逐渐接触到雕刻艺术。后来,他在宿州创立了自己的艺术工作室,泥塑成为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李正奎创作了许多精美的泥塑作品,其中包括《研山》、《齐天大圣》、《钟馗》、《童年》等。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陶瓷行业的奖项,得到了业内的认可和赞赏。他的泥塑作品不仅形象逼真,还富有艺术感和创意,展现了他对泥塑艺术的独特理解和才华。李正奎通过泥塑艺术,传承了家族的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为泥塑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李正奎告诉记者,他在制作泥塑作品时通常使用夹沟五柳水库的河床胶泥作为原料。这种原料看起来像小块石子,实际上是一种含有丰富矿物质成分的页岩。在取得原料后,他会将其粉碎、过筛、泡水,并不断揉搓,然后进行沉腐处理。这个步骤类似于和面时的醒面过程,经过沉腐后,泥塑更容易捏制成形。在创作作品时,他通常会先构思好要表达的内容,然后再进行塑型。
在李正奎的工具箱里,摆放着各种大小的工具,总共有二十多种。这些工具大多是用竹子制成的,长度大约在10到30厘米之间。李正奎手持一把尖尖的刮刀,轻轻地在泥料上划了几下,人物的脸部线条立刻变得清晰起来。他随手拿起一小块已经揉好的泥料,用工具和手指一起在泥料上不停地翻动,很快就做成了一把小手枪。这个作品是李正奎正在创作中的杨靖宇抗日英雄的塑像,已经到了可以上色的阶段。“我主要使用天然矿物颜料来对作品进行彩绘。为了在配色方面达到良好的效果,我还专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美术。”李正奎告诉记者。
年轻一代泥塑非遗传承者李正奎坚信,传承老一辈的优秀工艺手法只是基础,还需要不断学习和尝试,吸收新的元素,使作品与时俱进。近年来,他不断学习绘画技法、陶器制作、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积极参与泥塑相关的交流活动。这些经历让他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创作能力也日益成熟。
李正奎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计划再用十年的时间不断学习和积累,以提升自己的泥塑技艺。他希望能够在家乡招收一些学生,将这项非遗传承发扬光大。这样,他可以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让泥塑艺术在家乡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李正奎相信,通过他的努力和传承,泥塑艺术将在未来继续繁荣发展。
文|记者 张明 图|记者 李华
来源:拂晓报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86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