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各项决策部署,制定《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创新工作举措,深化各项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存在问题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我市农业农村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城乡二元发展结构仍然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升级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在农业产业布局方面,围绕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推动产业发展的合理格局逐步形成,但是农业产业发展的亮点还不多,产业的发展后劲仍不足,设施装备更新滞后,智能化程度还不高,产业体系还有待持续完善。在产业化、品牌化建设方面,我市形成了一批基础较好的粮食示范基地,但是示范区以外的生产水平还有待提升,但我市农副产品产业化开发程度还不够,农产品品牌知名度还不高,提档空间较大。在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方面,围绕生产功能突出、生产方式绿色、设施装备先进的目标,我市打造形成了一批全市农业发展高地,但是对标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科技创新、辐射带动和人才吸引方面依然没有起到足够的支撑带动作用。在合作社发展方面,存在加工能力不足,经营水平不高,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合作社主体存在竞争力不强,发展规模小等问题。
二是农民增收难度还比较大。在集体经济薄弱村帮扶方面,各级安排了一定的补助资金,但是在落实到具体帮扶项目时存在项目落地难、帮扶模式单一的问题。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方面,虽然完成了农村“三资”集体清产核资,建设了“三资”管理系统,但是在利用清产核资成果等方面的相关制度还未健全。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全市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已基本完成,但股权分红覆盖面只有12%。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多局限于从农业内部考虑,农民增收渠道不广、效果不明显,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仍然偏低,村富民穷情况还不同程度存在。
三是生态环境改善仍有不小差距。在绿色农业发展方面,我市规模畜禽场粪污养殖场无害化处理率虽已达到20%,但是对照生态宜居的更高要求,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与2022年目标还存在差距。我市非禁养区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已完成,动物无害化处理率为30%,但是由于受土地、环保、动物防疫等条件限制,我市的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建设计划仍未落地。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农村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城市化和工业转移导致污染加速向农村扩散的趋势仍在加强。在美丽村庄建设方面,围绕建设内涵丰富、产业支撑突出、长效管理健全的目标,推进美丽镇村建设提档升级,但是美村建设的覆盖率和建设水平还不高,某某市级及以上三星级康居乡村覆盖率只有15%左右。农民主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长效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四是乡村社会治理还需进一步优化。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建设规划不尽合理,农村房屋修建、乡村道路河道建设、乡村企业选址等缺乏长远规划意识,导致给后期发展建设带来困难。部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仍显落后,较高等级的公路覆盖率偏低,医疗卫生设施、中小学及幼托机构、养老服务设施辐射服务乡村偏远地区能力不足,城乡社会公共服务供给存在不平衡现象。在乡村民主治理方面,乡村基层自治组织有所弱化,自治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面对矛盾纠纷调处能力不强。部分村民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方面的参与意识有待提高。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农村民间传统文化、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有待加强,封建迷信、铺张浪费等陋习一定程度仍然存在。
二、对策建议
一是拓宽发展路径,提升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能级。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繁荣发展农村经济。一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坚持守住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统一规划、整合资源,整体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农业新机具、新技术。二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农业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战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绿色蔬菜、时令鲜果、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等高效农产品。加快发展林果种植和林下经济。打造一批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本地名特优农产品品牌。三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构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和农技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农业与科技对接,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农业新品种选育,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现代农业园区和各镇级农业产业园区示范、转化和辐射带动作用,搞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推动农业科技落地见效。四是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发展农业新型业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发展农业,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依托现有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区等载体建立农业创新基地。充分发挥沿江临沪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假日旅游经济。创新构建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推进“互联网+农业”,推广农业电商,打造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的一体化产供销体系。
二是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富民强村机制。注重在改革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办好民生实事,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重心,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基本收入渠道,扩大经营性收入来源,拓展财产性收入空间,加快构建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鼓励和支持农民创业,扶持引导农民兴办家庭农场,积极打造新型农民创业载体,将各类奖补、税费减免、资金技能扶持政策覆盖到符合条件的农民,培育农民创新创业先进典型。二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发展方式,从各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优势等实际情况出发,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联合投资型、为农服务型、农旅结合型集体经济,增强村集体经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81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