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到经过才知难。”用这句话来总结我近期的生活状态最贴切不过了。这句话出自《增广贤文》之劝学篇。它的意思是说: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这段时间,疫情原因,我被封控在家。闲来无事,就在网上看小说,听散文。半个月的时间里,我读了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廊桥遗梦》、毛姆的《一个五十岁的女人》、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阿耐的《都挺好》和贾平凹的《带灯》;每晚都会听着莫言和余秋雨的散文入睡。那些感人的故事和优美的文字常深深打动着我。我在想,我虽无法与这些名家相比,没有他们那样的经历和才华,甚至连最基本的写作功底都没有,但是,我有我的人生,我有我的故事。没有成功的经验让人借鉴,却有失败的教训让人吸取。我要把我经历的、知道的人和事也写成小说。
有了这个想法,我忽然觉得封控的日子也美好起来。我找出笔和纸,提笔想写之时才发现脑子空空,肚内空空,心中空空。一连几天,白纸几张。我没有头绪,不知道如何下笔。不用说开头了,就连题目都想不出来。太难了!用时无书,我只能再求于书。我从网上找关于写作的书,学习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有时感觉突然有了灵感,但想引用一句唐诗宋词,能背下来的没有几句,想引用经典金句,能信手拈来的也少之又少。我发现我就是个“营养不良者”,越学越感觉知识的贫乏,需要补充营养。真后悔年轻时没多读些书,现在想读了,却已暮年。
我确实是个不爱读书的人。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多少书,自然读的少。记忆中就有几本“小人儿书”,没有别的。上学后,家里条件好些了,偶尔买几本课外书,读的也是少的可怜。初中的时候,我的一篇作文被当作范文在班上点评,当时虚荣心泛滥了好多天,为了写出更好的作文,就从同学那里借书看,但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农村学校没有图书馆,又有几个学生能买得起课外书呢?所以,我对自己说,“书,唯借不能读也。”借不到,还读什么?!工作以后,整天跟钢铁打交道,繁重的劳动过后再也没有读书写作的精力了。岁月悠悠过,一晃五十年,读过的书加起来没有一箩筐。就这点墨水,搞文学创作,谈何容易?!
作家阿来在接受董宇辉的采访中说,他能写出《尘埃落定》这部获奖小说还有其他作品,其实就是多读书。是啊,每一个作家的每一个作品的诞生,就是多读书多积累,而后写出来的。“书中自有黄金屋”,读的多了,自然就找到写作的宝藏了。
目前,我的小说还没有正式下笔,但我又不急于写了。我想先多读些书丰富自己,给自己“充电”、“补钙”、“营养”。我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每周必读一到两本书,并写点读书心得,这样,一年下来,就可以读上百部书,就如同交一百个朋友。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到经过才知难。”我写下这篇文章,就是想跟网友们特别是年轻人说,趁着年轻多读些书,多学些技能,总是好的。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7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