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分析法的优缺点,社会网络分析法的优缺点有哪些

  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伴随人文主义的投射,同时也不断拓展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领域的边界。文学家们将相对论、量子力学等不断革新的科学理论吸收到创作观念中,用文学的方式观照科学及其人文意蕴。21世纪,爆炸式发展的数字与智能技术,不仅成为文学世界里不可忽视的景观,也重塑着包括文学研究在内的人文学科的方法与范式。

  文学深受科技影响

  历史地审视科学与艺术文化的关系,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从某些方面启示艺术文化的开展,而艺术文化又常常以其情感智慧,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动力、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可以说,文学与科学共同参与了开发世界奥秘的进程。”在《当代外国文学》主编、南京大学教授杨金才看来,一方面,本身涵盖人的思想和行动轨迹的科学必然成为文学的书写对象;另一方面,文学与科学的结合可以进一步催生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比如医学人文的思考,文学的科幻文学研究、气候小说研究等。

社会网络分析法的优缺点,社会网络分析法的优缺点有哪些

  文学与科学的互动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阶段性特征。闽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张龙海提出,回顾人类文明史,文学与科学的关系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分别是“古典时代——融合共生”“近现代——分离发展”和“现阶段——互补融通”。科学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作品内容、创作观念和文学流派等方面。

  追溯西方文学与科学关系的文化源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高旭东认为,科学与哲学在古希腊时期就占据着重要地位,黑格尔哲学催生了西方现代哲学的语义主义和历史文化主义两个方向,分别代表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西方文学界从浪漫主义到当代文学的作品尽管多以反科技的面目出现,但事实上却深受科技的影响和渗透。

  古往今来的科学家努力探索和把握那些决定世间万物联系的普遍法则,而文学家又常常伴随科学的思维进行创作。杨金才举例说,16—18世纪充满理性主义光芒的科学和哲学思想哺育了基于理性主义科学方法的线性文学思维;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萌动发展引起了文化总体观念的变化,文学迫不及待地做出回应并积极参与科学假想,场论、相对论等概念革新了传统的小说叙事方式,使现代主义小说从容表达多元主义、相对主义和不确定性等。

  关注文学对科学的反作用力

  文学不仅是新现象的直接反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洞察科学发展的前景和未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动力气象学家洛伦兹(Edward N. Lorenz)在研究计算中无意间发现了混沌现象的“非线性”特质,即“蝴蝶效应”,为解释事物表面呈现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提供了科学依据。而就在蝴蝶效应被发现并命名之前,小说家雷·布拉德伯里就在其短篇小说《一声惊雷》中用一只蝴蝶描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文学以特有的表达方式前瞻了科学的未来。

  文学对科学发展还具有反作用力。张龙海认为,文学具有开风气之先的解放思想功能,对科学发展有促进作用;文学因其特有的想象力促进了科学发展,尤其是科幻文学点燃了人们科学探索的兴趣;文学还因其人文关怀和批判反思精神而促进科学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人机结合的“赛博格”代表了21世纪最尖端的科学技术之一。而事实上,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人体修复”甚至“再造技术”,早在玛丽·雪莱1818年创作的小说《弗兰肯斯坦》和埃德加·艾伦·坡1843年创作的短篇小说《被用光的人》中就被文学家勾勒过。“今天经由电影、文学、科技等多方面塑造的赛博格形态,更加注重从机器性的一面探讨人与机器之间的张力,俨然是人工智能时代文学对人生存的思索与表征。”在杨金才看来,文学中的赛博格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没有实体的“拟象”模式,在想象和超越中虚构出技术发展的可能前景。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韩启群也注意到,文学的科技书写体现了作家从不同维度思考如何维系人文精神和技术文明之间的和谐关系。

  科幻小说历来是科学与文学交叉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围绕科幻小说的研究呈现出无理论时差的前沿性、丰富的区域国别性等趋势,学界尤为关注中国小说的科幻性。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霍盛亚认为,科幻小说研究的选题还有待进一步扩展,进一步丰富科幻文学研究的区域国别性,客观展现世界科幻文学的创作价值与研究的全貌和图景。此外,应对中国科幻文学的海外推广与话语建构给予更多关注。

  文学家往往有着敏锐的眼光,能够切中时弊,深切地表达伦理担忧,呼吁人们警惕盲目的技术崇拜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杨金才认为,当代外国文学中的科学观照值得开掘。无论是具体文本阐释,还是文学与科学的跨学科研究,都是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的沃土。

  强化问题意识和理论引领

  数字人文的兴起在文学研究领域同样催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曾艳钰认为,数字文学研究大致分为文本数字化和文本内容计算两个部分。文本数字化方面,传统文本资源数字化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免费的数字化文本资源唾手可得,数字形态逐渐成为文本的主流。文学研究的对象已经从纸质天然转向了数字,数字文学从媒介和资源角度已无任何障碍或门槛。

  大型数据库的建立为资料查询、检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以对历史事件和任务进行分析,数字人文技术还可以用于建构中外人文交流关系史,并使其可视化。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提出,开展数字文学研究,有助于拓展世界文学研究的广度与文学理论研究的深度。数字人文研究具有方便检索、数据搜集、为分析提供丰富扎实的客观依据等优胜之处。

  借助数字人文、语料库的大数据“远读”方法,可以将巨量文学作品纳入研究视野。然而,基于对数字技术在文学研究中应用现状的观察和反思,查明建也注意到,目前的数字化文学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结果的创新价值不高。相关研究应该强化问题意识,夯实研究价值。文学事实的意义,需要由问题来催化、激发、点化,放回到世界文学中加以观照,重视文学理论研究,用文学理论与批评范式哺育数字人文文学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引领数字人文文学研究新发展。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教授何辉斌肯定了文学研究在文化研究之后出现的跨学科趋势。他认为,跨学科研究的主要特点就是跨人文与科学,在文学与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中,生物学、医学、神经科学三个领域是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桥梁,数字人文则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和形式。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秦洪武认为,跨学科、跨媒介、跨语种和文化的比较,究其本质是文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文学与科学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同时又贯通未来,具有可持续性的研究空间和深远的研究意义。

作者:张清俐 吴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7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