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好几年前就听说过这本书,近来终于有时间读完了整本书,我自己对这类书籍也比较感兴趣,看完后也是感受颇多。
整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父亲傅雷与儿子傅聪关于音乐、钢琴以及生活方面的谈话。每封信里面都能体会到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期望,希望儿子知道国家荣辱,懂得艺术的尊严,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同时也体现出了那个时代严格教子的方式。
傅聪出发去北京准备出国时,父母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不舍:“都变了泪人儿,呆呆地直立在月台上”,“时时刻刻惊醒”,“眼睛已经肿的不像样儿了”,字字都能体现出傅雷先生与妻子面对长子离别的怅然若失。此时父亲又想起一年之前的事情,希望儿子原谅,不要一直记着那件事,这应该是孩子出远门之前父母正常的反应。傅聪出国前几个月,与父母的信件来往非常频繁,还是急切地想要多同父母聊天。父母也时刻关注着傅聪的各种需求,关注着他在音乐上的点点滴滴,还鼓励傅聪钢琴一定会有进步。
后来因为傅聪和傅雷都忙碌于工作,信件就变少了。但父亲还在时刻关心傅聪的学习情况,并多次教导傅聪应该如何演奏,如何练习以及强调对音乐的理解,还亲自提出在音乐学习上的几个关键问题,帮傅聪理清更好的,更重要的事情和条件是什么,并嘱咐傅聪一定要考虑周详,认真回答。后面傅聪为了更深一层的学习,就改手法技巧这个问题和父亲讨论,父亲分析了事态现状,还是让傅聪自己决定。结尾部分的信大都关于傅聪和弥拉夫妻二人,无非是生活上以及为人处事的一些建议。母亲的信很少,但都能体现出做母亲的一种柔情与细腻,笔调也多为柔和,父亲的笔调则显得更严苛一些。
读完整本书,我感觉那时候的教育观念和现在相比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拿最明显的来说,爱子心切很正常,但是孩子二十多岁了,还在一直教他如何为人处世我觉得不妥,而且还要管着学习方式,还要求多多写信,思念孩子很正常,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我觉得不正常。孩子到了十八岁,成人了,就该放手了,不应该在生活上管这管那,应让孩子自由发展,我认为这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
总体来讲这本书所传达的观念是很好的,但孩子的独立能力,为人处世的正确三观也是尤为重要的。然而最主要的还是家长要做好,对孩子的爱要充足,我想这才是这本书背后最重要的理念。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6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