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的世界读后感300字左右,悲惨的世界读后感300字左右作文

第三讲 注重观察,注重体验——打开作文宝库的金钥匙

悲惨的世界读后感300字左右,悲惨的世界读后感300字左右作文

作文活动起始于作者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或感受。作文的逻辑起点是源于作者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只有拥有一定量的生活积蓄,才能饱含激情,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反之,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学生“无米下炊”,无源可流,哪里能真情涌动,真情表白?可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和生活密不可分,正像叶圣陶所指出的:“生活充实,才会表达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 情思来。”对学生而言,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作文唯一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处处有作文,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叶圣陶指出,作文是一个“物→意→文”的过程。“物”指生活与自然、社会中的种种现象、事物,“意”指人的情感、体验、认识和思想,“文”指语言和表达。没有“物”,就不可能有“意”,也更不可能有“文”。“物”要实施向“意”的转化,必须做到“心”与“物”的彼此契合,甚至物我合一。此时之物,必须经过作者个性、情绪的折射,打上情绪化、心灵化的烙印。这一过程是体验的过程。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习作文,必须既要引导学生注重观察,同时又要注重体验,获取丰富的“物”和“意”,这是打开作文宝库的金钥匙。下面我们从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引导学生注重情感体验这两方面来阐述获取丰富的“物”和“意”,打开作文宝库的金钥匙的方法。

一、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到九年级结束时,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现象的习惯。”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标准同样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要求“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这两个“课标”都强调要提高写作水平,必须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材料。因此,作文指导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给学生一双慧眼,一双发现生活的眼睛,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让学生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点令人心动的东西;引导他们多视角、全方位地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的细微变化,用个性化的目光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积淀个性化的生活情趣和感悟。

前人对观察的重要性有过许多阐述。鲁迅先生在《给董永舒》结尾处写到“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高尔基说,观察对于他,“已经成为习惯”。而对契诃夫来说,观察“仿佛变成第二天性”。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把观察训练提到“智力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层面来认识,他指出:“教师教给学生们观察和发现,就能从他们那里听到聪敏的、出乎预料的“哲理性”的问题。”并一再呼吁:“请你教给学生观察和看见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吧。”

(一)提出观察要求

学生观察事物大都往往比较粗略,缺乏精细的辨别能力。针对学生观察过程中的特点,提出观察的要求。

1.观察要细致、全面、准确

细致是观察的起码要求,只有细致才能观察的具体、深入。观察不能只看个大略,看个轮廓,要精细的辨别,特别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或突出的部分掩盖了细节,掩盖了本质。全面,就是要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前后左右上下里外,整体到局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事物的发展过程,都应观察在内。准确,就是要在观察中不出偏差,不能用自己已有的主观意识来替代事物的客观请况,不能想当然。

古今中外的诗人、作家都是仔细观察的典范。如唐代诗人笔下的诗句就是极好的明证。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等,都是脍炙人口、历久弥新的名句。朱自清背影》中对父亲的描写令人感慨不已:“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申请补面跑,蹒跚的走道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微胖的身子向左未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描写多么具体生动,多么细致入微,父亲衣帽的样式、颜色、布料历历在目,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姿势都细腻地描绘出来。这些文字显然得力于观察的仔细。

我们经常在一些作文里看到这样的描写:“她长得很漂亮”,“他非常生气”,“表演了精彩节目”,“朗诵了动人的诗篇”,“会场布置庄严大方”,“披着节日的盛装”等等。我们如果深入一层问一问:她哪些地方长得漂亮?他生气时是怎么样的?节目精彩在哪里?诗篇是怎样感动听众的?会场是怎样布置的?节日的盛装又是怎么样的?学生很可能回答不出来,因为你没有切身体验,或者是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

观察细致,就要注重捕捉细节才能在生活中随处都布满的沙砾中发现闪光的有价值的细节。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临终前的“两根手指”、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临死前的“狠命一抓”、鲁迅笔下的阿 Q 临刑 前的“纸上画押”,孔乙己的“排出九文大钱”、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的多变善变……施耐庵在创作武松打虎的情节时,他当然没法去观察壮汉打虎的动作。于是,他深入山林,躲藏在树上,观察老虎扑抓小动物的动作;又在家里扎了一只老虎,早晚体察想象;同时,他又观察家里的大黄猫捕捉老鼠的动作姿态。真是靠着这番体察玩味,才把武松打虎的种种细节描绘得绘声绘色。一篇题为“黑白世界”的 作文描写下围棋的人的神态、动作和心理,绘形绘深,栩栩如生的写出了“黑白世界众生相”。作者生动地写出了下棋者各各不同的棋风: 稳健型、退缩型、攻守型;棋局终了时的各各不同的表现:获胜的有内敛型、外向型、虚伪型,受挫折的有涵养型、找台阶型、迁怒型、不服输型等,种种细节,淋漓尽致地呈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这是作者细心地观察、敏锐地发现的结果,使他洞察了各各不同的人的灵魂。

2.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抓住事物特征就是能够观察出事物最突出、最具特色、与众不同的一点,从而把它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特征是观察的基本要求。也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因此,在观察时要善于把有个参照物做对比,那么它的特点就会比较突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树叶,只要仔细观察,善于抓住特点,也能找出它的细微的变化。作家冰心在《陶奇的暑假日记》里有一段对话很有意思:爷爷站了起来指着前面问:“前面那些花和树都是什么颜色呀?”我说:“松树、柳树和草都是绿的。”爷爷说:“绿色的深浅有不同,你看松树的绿多暗呀,这种绿叫做‘苍’;草的绿色浅多了,和那边卷着的美人蕉叶子差不多,这种绿叫做‘碧’;柳树的绿色,又比草深些,比松树浅些,这种绿叫做‘翠’。”没有仔细的观察,自然很难区分“苍”、“碧”、“翠”。法国作家福楼拜指导莫泊桑观察就是要他抓住特征,抓住不同于旁人的特征。有一次,福楼拜要莫泊桑完成一个观察任务。莫泊桑来到路口,远远地看到一位老妇坐在地上,他立即转头就走,回来告诉福楼拜说:“是一个老太婆。” 福楼拜摇摇头说:“你看到的别人也能够看到,你再去瞧瞧。”他再一次来到路口,这次他走得更近了,回来后告诉福楼拜说:“那个老太婆很脏,满脸灰尘,头发乱得像鸡窝。”福楼拜面露微笑说:“有进步,但你看到的别人还是可以看到的,你应该用你的第三只眼睛去看,看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莫泊桑第三次来到路口,他这次看得非常认真,观察了一会,然后回来对福楼拜说:“老师,我看到了,那个老太婆的鼻子是世界上最蹩脚的木匠随便拿了一块木头削了一块安在她的脸上的。”此时福楼拜才满意了。我们正是要练就这种厉害的眼光,敏锐地捕捉事物的特征。

3.观察要展开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看到一事物而想到其他相关、相似、相对的事物的心理活动。想象是大脑对已经获得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观察常常借助联想、想象的思维活动,使观察到的景象更加丰富。我们要引导学生张开联想、想象的翅膀。有些同学常常感到没有观察到多少内容,很可能没有让联想、想象的翅膀张开来。例如,登上万里长城,为什么有些人感到收获很多,有些人只是看到砖头和游人呢?如果拓宽了联想的时空,让思想自由驰骋,踩踏石头,想到长城下深埋的工匠死骨;抚着长城,想到这里发生过的血战;伫立长城,仿佛看到成吉思汗的马群在奔腾……借助连翩的联想,内容自然丰富了。如果无法联想起当年人们的活动情景,那么观察到的定然是寡淡的。

有一篇习作描写欣赏一书法家写字的情景,由于展开想象,因而文字就显得十分的生动:

笔下流出的字竟是那么神奇美妙——一位少女在山野中幽幽地坐着,正在梳妆,突然一只活蹦乱跳的兔子飞快地跳跃出去,接着又在蜿蜒的山径中奔跑。蓦然,停了下来,接着倏地一沉,成了山崖旁的一根枯藤,在凄冷的风中微微晃动。忽然,枯藤掉了下去,落在水中随着流水,柔顺地流入了大湖,又是那么静滞。水中的鱼儿摆着尾,成群地在湖里旋,一倏又一倏。水波上的寒烟穿过摇着的划桨,冉冉飘升天空,雁儿和鸢都悠闲地从湖畔随着云儿飞去。一阵穿透松枝的细雨掠过,双桨依然轻轻地划在浮着碎萍的波纹上,水上的鸥鸟振着翼,像是在对我招手。一边又轻盈地下降,一改方向又从树顶飞过,再一次看到那些隐约的远山,似黑青的眉黛低低压了下来,柳条也垂下两片阴凉,鱼儿无忧无虑地又在摆着尾巴……

文中张伯伯写《兰亭序》的 300 来个字,生动地描绘了王羲之字体的秀美、遒劲、奔涌、变化。这是作者观察时想象的幻化形象,它是客观的描摹,又是主观的投放。

(二)创设观察情境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就要在作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很多时候教师往往只停留在理论说教上,缺少实际的指导。对观察的指导,离开具体的生活就没有着落。因此,老师要为学生积极创设观察的情境,有计划地积极开展课内科外活动,启发和激活学生的感官。在具体的活动中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怎么观察。

我们可以创设一些班级活动,如课内“看图说话”、“一分钟表演”、开展有意义的活动,课外观察校园环境或设施、参观贸易市场、观察汽车站、红绿灯下的人流、车流、放学时的校门口、组织郊游、参观,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如,观察一棵松树,问:“松树的叶子跟其它树的叶子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又细又尖。”教师又问:“你觉得它像什?”“像针。”“颜色呢?请再想一想。”学生边看边想就有了很多优美的句子。如:“你看,它像巨人一样挺立着;茂密如针的叶子一簇簇紧挨着,像是一家人;微风吹来哗啦拉响,好像在给我们唱歌……”多创设这种观察的情境,同时根据上面的要求,多多实践,日臻提高。

(三)养成观察习惯

仅仅搞几次活动是不可能形成观察习惯的。任何习惯都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那么,怎样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呢?老师要指出有效的途径。

1.开放五官

人的大脑通过眼看、耳听所获得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指导他们积极寻找一切机会进行观察。我们平时多看多听。所谓多看,就是经常认真地看,看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事物的特点性质、人物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爱、憎……)。多听,就是听懂各种不同人物的不同意见、不同反映,通过听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多听,也包括听广播、听录音等,可以开阔知识领域,了解古今中外的许多事情。

2.开动大脑

俗话说:前眼观察,后眼思考,是指把自己观察的事理在自己的头脑中多思考、多回忆、多联想、多想象。只有多想才能巩固看、听的成果,才能记忆深刻,形成头脑中的形象,才能锻炼思维。

3.纸笔相伴

托尔斯泰说:身边要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这就是告诫我们:手要勤,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及时地记在本子上(可写生活日记,也可写观察日记)。许多大师都由随时记笔记的习惯。唐代李贺的锦囊、宋代的梅尧臣、元末明初的陶宗仪、法国的都德、俄国的托尔斯泰、契诃夫等都有感人的佳话。坚持这样做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有裨益。

要提高观察水平,养成观察的习惯,学生们可以学学高尔基训练眼睛的方法,平时做些观察比赛。经过天长日久的训练,我们的眼睛会不断地亮起来。高尔基为了锻炼自己的观察力,不仅一个人随时随地训练自己的眼睛,有时还和朋友们一起进行观察比赛。有一次,高尔基和安德烈耶夫与布宁在那不勒斯一家饭馆坐着。他们三人商量好对新进来的人进行三分钟观察,然后各人说出对这个人观察的结果。安德烈耶夫对这个人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也没有说对。高尔基看后说:他脸色苍白,身穿灰色衣服,还长着一双细长的手。布宁的眼光最厉害,他从这个人的服装说到带小花点的领带,小指上的指甲有些不正常,甚至连这个人身上的一颗小痣也看到了。最后,布宁根据自己的观察得出结论说:“这个人是一个骗子。”后来询问这家饭馆的服务员,服务员的回答是:这个人经常出现在街头,是个名声很臭的骗子。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说,一个艺术家应该有这样一种能力:“他凭着清醒而可靠的感觉自然而然的能辨别和抓住各种细致的层次和关系:倘是一组声音,它能辨出气息是哀怨还是雄壮;倘是一个姿态,它能辨出是英军还是萎靡;倘是两种互相补充或连接的色调,它能辨出是华丽还是朴素:他靠着这个能力深入事物的内心,显得比别人敏锐。”这也应该是我们培养学生的努力目标。

二、 引导学生注重情感体验

当前,学生作文中存在着内容贫乏、胡编乱造、缺乏真情实感等问题,一到作文,或感到没什么内容可写,七拼八凑勉强成文,为文造情敷衍搪塞。我们一直在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方法。很长时间以来,大家一直认为观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良策。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正如有不少学生说的,我们平时也在努力地观察,怎么一到写作仍然觉得没啥可写?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一个至关重要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其实,这里的原因是:学生们在观察时只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平静的观察者,没有把感情投放进去,没有把自己放到当事人的位置去换位思考,没有激动与兴奋,没有愤怒和悲痛、没有怜惜和同情。一句话,没有真切的体验。这样怎么能写出动人的文章来呢?前苏联作家爱伦堡说:“如果作家的艺术在于观察人,那么医生和侦察员、教员和列车员、党委会的书记和统帅,就是最优秀的作家了,但是并非如此。”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对生活、自然、社会中各种事物的切己体验和深入思考。我们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对学生而言,他们缺乏的不是具体的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深入体验。

作文,无疑要反映生活,表现生活。要反映生活,表现生活,仅仅靠客观地真实地去描摹生活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写出作者的体验,通过体验来有情有感地反映生活、表现生活。从这个角度说,作文就是在表现体验,没有体验也就没有作文。不善体验,不善表现体验,也就没有好作文。而学会用心去体验,学会在体验过程中渗入喜怒哀乐的主观情感,学会充分展示内心的体验,也就把握了作文重要的制胜关键。因此,着力于培养情感体验能力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方法。

(一)作文要表现自己的体验

俄国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托尔斯泰的话表达了一个明确的观点:作文要善于表现自己的体验。文章不是无情物,恰恰相反,它实际上是一种向心灵逼近的艺术。它所表现的,不是一般的客观,而是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它既是客观的,真实的,同时也是主观的,情感的。我们在作文中,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在记叙真实的客观的同时,尽情宣泄内心的体验,表达心灵的历程,展示内心世界,这样的文章才能与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有一篇记叙放风筝的文章。放风筝的内容不多,更多的是依附于“客观”之上的主观体验,作者尽情放飞主观的情感脉动,纵笔驰骋体验的潮水:

文章写道:风不大,但风筝似乎听到了风的召唤,它每每飞起,都尽心在遨游中向上再向上。我拉着它,拉紧,放松。拉高,拉低,每一个动作,风筝都很配合。它在空中飞舞得很美,也很洒脱,那才是真正属于它的世界,也把我的世界带得好高好高。我拽着它跑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我们之间也是有感情的,就仿佛它听到我内心的渴求,渴求它不要跌落,它会努力地不让自己下沉。也有好几次,我觉得自己现在手里拽的,决不仅仅是个风筝,也许是个生命。它也有像我们小孩子一样向往自由的心情,所以最终它选择了逃走,逃到不知名的远方,去开始另一种生活。我真的懂了,断了线的风筝,只是想飞得更自由。

多美的一篇宣泄情感体验的文章!作者不仅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波动,而且大胆的揣摩风筝的“情感体验”: “仿佛它听到我内心的渴求,渴求它不要跌落,它会努力地不让自己下沉” “他也有像我们小孩子一样向往自由的心情,所以最终它选择了逃走”……正是这些精彩的心底历程的表达,才实现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灵沟通;是这些生动的情感体验,才使生活充满了丰富的情趣;也正是这些情感体验,才使笔下流淌出丰富的内容。

可见,在生活中,只要有了情感体验,文章的内容就会充实,就会有说不完、写不尽的意绵情长。“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的获得主要的是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要注重观察,更要注重体验,这是获取丰富的写作资源的金钥匙、是改变缺乏写作素材的窘况的良策。

(二)努力获取丰富的情感体验

表现体验既然这样重要,那么怎么来获取丰富的体验呢?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以下六个方面努力。

1.全身心地投入生活

要让学生在观察时有真切的体验,首先要求学生热爱生活,投入生活。对班级,就要热爱班级,为班级的荣誉而贡献力量;对学校,就要热爱老师,积极投入学校的活动;对家庭,就要热爱父母,关心长辈,为家庭承担自己的责任。

下面请看一个作文案例:

案例:校园里扶起了一棵树

一次,两个学生在校园里追闹,把一棵他们班级种植的小树拉断了。由于上课的铃声响起,两个学生没有扶起倒下的树就跑进教室。

下课后发现了这一情况,大家围着这棵树。议论着,惋惜着,也谴责着。上课了,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校园里倒下了一棵树。由于学生投入了情感,有真切的体验,尽管内容不多,却写出了许多发自肺腑的文字。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扶起了这棵树,打上木桩,绑上绳子,平时也经常地浇水、施肥,小树度过了危险期,又长出了葱翠的绿叶。

老师又布置了篇作文:校园里扶起了一棵树。由于学生为这棵树付出了劳动,更付出了情感,作文中也就更多了浓浓的情意,作文篇篇内容充实、情真意切、可圈可点。

这次写作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要全身心地参与到生活中去,做生活的热心人,持久用心地去感受体验,真心的爱过、恨过或喜过、忧过,就能有真切的情感体验,就能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有真情实感的佳作来。正因为那些积极参与扶树、浇树的同学有着“痛苦着你的痛苦,幸福着你的幸福”的情感经历,才把这段生活化成了浓得化不开的文字。巴金是我国著名的大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家》感动了几代读者。他说:书中人物都是我爱过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看见或者亲身经历的。的确,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他们哀哭。“假如不是因为自己的心灵始终忍受着“爱与憎的烈火的煎熬”,那就决不会有《家》这部小说。

有一篇题为《我为爸爸洗脚》的习作,记叙了在十·一长假期间为父亲洗脚的事,由于小作者格外的重视这件事,因而投注了更多的感情。作者用一盆温暖的水、轻轻揉抚父亲的脚,而父亲从吃惊、哽咽到逐渐的话多起来,而小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的潮水也奔腾起伏地流淌。

可见,我们要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必须要让学生投入到生活中去,去获得真切的体验。如果不能到海洋,那么就跳进小溪;如果不能到小溪,那么就研究一滴水珠吧!重要的不是范围的大小,而是投入的深度。

2.拥有丰富的知识

要获得体验,还必须有充分的相关知识储备。音乐知识丰富的人,他会对乐曲有细腻丰富的体验,历史知识丰富的人,他会对文物古迹有独特深刻的体验,文学知识丰富的人他会对风花雪月有敏感细致的体验。请读下面一段文字:

闭上眼尽情想象大提琴所奏出的小和弦,深沉而又温馨,勾勒出画面的背景。你的身边是一个夜晚,夜像一袭青纱笼罩着静寂的大地,风像长笛般悠扬飘逸地吹着。月光悠悠然停在树梢,拢起手,手中满是银色的月光。随着小提琴几次连弓奏法,奏出了乐曲的主和弦。瞧!一片原野展现在你的面前,自然,你投入了原野的怀抱,周围的一切是那么的寂静,环视四周,你一人孤独地站在草地上,只有身边郁郁葱葱的树林发出沙沙的响声。

这段文字描绘的是欣赏音乐获得的体验。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展现出音乐的意境和美妙,没有相当的欣赏音乐的艺术水准,是断然写不出这等文字的。所以,要有丰富的体验,必须调动知识储备,调动相关经验,这样才能准确、生动地演绎出独特的主观感受。

毫无疑问,要拥有丰富的知识,离不开大量地阅读。当生活经历、生活知识有限时,文学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我们阅读《红楼梦》、阅读《西游记》、阅读《悲惨世界》、阅读《复活》,阅读各家作品,我们的体验会在阅读中不断丰富起来,日积月累,厚积薄发,长期坚持,功到自然成。

3.追求独特的体验

写作是一种自我表达,是作者与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其生命的宣泄。它是一种生命的活动,精神的活动。因此,我们在体验中,力求寻找独特的体验,避免一般化的浅俗化的体验,这样写出的作文才不落俗套,才能在笔下流淌出独特的个性化的文字。

天津某中学的王根造老师是一个喜欢写作的语文教师。为了给学生写一篇范文供作文讲评用,他以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一段亲身经历写成了初稿《我的小咪咪》,记叙了在十年动乱这个特殊年代里与小动物相依为命的事情,抒发了对小动物非同一般的情感。原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一天我出车,夜里 1 点多钟才回来。北风呼啸,沙粒抽脸,冻得马奓着浑身的毛,人流着满脸的鼻涕。我的小咪咪整天钻在大门口的草窝里,眼巴巴的盼着我回来;一见我的面,就喵喵地叫起来,哧溜一下爬到我的肩膀上,用那毛茸茸、热乎乎的小脸蛋蹭呀,蹭呀,使劲蹭我这冰凉冰凉的脸。顿时,一股暖流涌进我心窝,我情不自禁地一把手把它抱在怀里!紧紧地抱在怀里!我听得清清楚楚,我们俩的心怦怦地跳在一起了。

这段文字是颇动了感情的。小猫和“我”的亲热之情溢于言表。但是,这种感情没有任何与众不同之处,猫、狗甚至更低等的动物对豢养他们的主人都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王老师在初稿中宣泄的是一种人、猫之间的常情,无特殊之处,虽然也有真情实感,但是这类文章读多了,也就不会留下深刻印象,甚至被怀疑它的真实性。

王老师毕竟是写作的高手。他努力寻思这种感情的特殊之处:一个知识分子,为什么偏偏要和这小猫形影不离、相依为命呢?为什么后来为它的死悲痛至极呢?深入思考,心中忽然亮了起来:不就是“文化大革命”的狂风把这个“摘帽右派”卷下讲台,赶到牲口棚里去喂马赶牛,而且勒令不准他跟任何人接触,使他处于极端孤独之中吗?这种人与小动物之间的感情是时代所特有的感情,是对十年动乱期间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以邻为壑甚至相互伤害的悲剧的揭露,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有力批判。找到了独特的情感,王老师在改稿中感情潮水汹涌而出:

此年此月,此时此地,还有谁敢公开给我送来这般难能可贵的温暖呢?我被赶进牲口棚以来,有多少谨慎的老师,有多少上进的学生,又有多少常同我来往的亲友,都一一回避了。唯有我的小咪咪,却不计世态炎凉,不受世俗摆布,没有半点胆怯和动摇,凭着应有的感情和良心,始终不渝地跟我同甘共苦,相依为命,捱过这人生的难关!

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抒发的完全是一种独特的人与小动物之间的情感,是唯有这一时代、这种境遇下所特有的情感。作者把该文的题目改为《人猫之间》,文章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使许多读者热泪盈眶。

这一写作实践告诉我们:文章要写出独特的情感体验来。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自我们各自的生活。我们每个人生活经历不同,周围的环境不同,接触的人物性格、思想不同,更为主要的是,每个人的心理各不相同,因而必然有丰富的独特体验。当我们的笔下能写出独特的体验之日,也就是我们的文章成功之时。我们在作文中应努力追求这份独特的体验,即使在相同题材中也要找出不同于别人的那份独特。这好比太阳挂在天上,那是大家的,而对太阳的感受和认识,这是每个人自己的。表现出自己不同于他人的感受和认识,才算有了自己的太阳,才算避免了一般化,才算有了“独特”。

以上从两个方面谈了打开作文仓库的钥匙——观察和体验。两者都是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在普遍忽视体验的情况下,我们要更注重体验,在观察中体验,通过体验促进观察,从而真正获取打开作文仓库的金钥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只要把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理解生活,表达生活,注重让学生亲历生活,获得体验,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习作的内容,作文就不再是“无米之炊”,学生便会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写作,激情满怀,童心焕发,自鸣天籁。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引发出一些自感自悟,使人文素养得到熏陶,良好个性得以形成,人格魅力不断升华…… 以上我们从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引导学生注重情感体验这两方面阐述了获取丰富的“物”和“意”,打开作文宝库的金钥匙的方法。我们要在实践中不倦地努力,让学生真正掌握这把打开作文仓库的金钥匙。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5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