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两侧生长着一些花树。春来赏花,夏日听蝉,秋日看云,冬日品雪。
来这里游玩散步的多是中老年人。三五个人骑着自行车或三轮车,带着鸟笼,搬个马扎,围坐在平坦的水泥板上,打牌,舞扇,唱曲。夏天太阳大,他们坐在凉亭里唠嗑,春秋时节则坐在凉亭外晒太阳。
我经常从凉亭旁走过,散步、看景,却极少停留,更没坐下来与人闲聊过。庆幸的是,我并没错过亭前亭后的风景。亭子周围有腊梅、红梅、绿梅,还有四季常青的南天竹、香樟树、李子树等。拍遍了花树,顺带着凉亭,却没特别拍过凉亭。
昨天下午,拍凉亭前的李子树,发现这亭子是有名字的,叫颐养亭,且亭前有副对联:“人人都有夕阳红,代代相传敬老情。”
看到凉亭的名字和对联,暗自嘲笑自己,粗心,马虎,观察事物不细心。转念一想,也不是我不用心,而是亭前的树叶太茂密,遮挡住了凉亭柱子上的字。也许凉亭起初没有名字,名字和对联是好心人后来添加上的。
看着凉亭,脑海中浮现出描写的诗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在我儿子两岁时教给他朗诵的便是这首诗,当时主要看诗句中的十个数字,让儿子学数数,也让儿子了解诗的意境。
大诗人李白有诗:“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写出了深秋时节,黄昏之际,想象着人生旅途,一个长亭接着一个短亭。遥望前方,一片迷茫,归期无望,空有落寞和惆怅。
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讲述了秋后蝉的叫声急促而凄凉,面对长亭,正是黄昏时分,一阵急雨刚刚停下。这些景色的描述给人凄凉之感。
周邦彦的:“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写的是折柳,却表达的是人间离别、世事变幻。
大家耳熟能详的是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歌曲调婉转,情感真挚,一种忧思和无奈涌进心头。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虽然在写景,却无不在谈别离,体现出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法,这种写法后人多有借鉴。
长亭早已不见,寄托离愁也无需长亭,人们只能在古诗词中品味长亭的意境,想象着古代人在路旁设置的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三十里一个驿站,供南来北往的行人暂时歇歇脚,喝喝茶,也成了亲友们话别的地方。它承载着古代人们的悲欢离合,人情冷暖。在电视剧里看到过龙门客栈等,应是大型的驿站吧,那场面真叫一个热闹。
现在,各个城市乡镇都有宾馆,铁路有沿线设有火车站、高铁站,长长的站台,送别远行的亲人,迎来回家的朋友,离愁别绪每天都在上演。高科技把天涯拉近到咫尺,遥远的距离不再遥远。火车站、高铁站、飞机场却少了诗句中长亭、短亭的诗意、少了丰富想象力的空间。
近几年,高速路连接祖国大江南北,中途建有服务区,却少了古诗中长亭的诗情画意和美感。这服务区大多成了解手方便之所,跑长途的人在此买些东西吃,然后驾车迅速离开,奔向远方,那架势就是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肆意洒脱。
思念的心痛、刻在心坎的牵挂、数十张信笺诉说的话语如今只需一个电话一张车票就能解决。繁忙的工作、生存的压力,让人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来长吁短叹,更不舍得花费时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来获得佳句。无论是古代的长短亭,还是现在的服务区,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存在即是被需要,存在即是合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5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