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爱玲
2022余额已不足,回顾这一年,颇有感慨,4月份之前,济南还是风平浪静,花好月圆。4月24日疫情让人有些恐慌,开始全员核酸,核酸后每人会领到一枚核酸贴纸,大家见面的机会少了,亲戚走动的少了,朋友之间也是网上问候,微信聊天成了联络方式,核酸贴纸天团火了,朋友圏开始不是晒景区,而是核酸贴纸。一波全员核酸后,生活又慢慢走上正轨,重拾烟火气。公园里的人多了起来,大家出门赏花,户外休闲,远行的人少了,近郊游火了,露营,帐篷经济火了。2022年9月25日有幸参加了张炜读书会,触动很大,每个人都有一个文学梦,可文学到底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宋遂良教授作了题为“漫话张炜与文学”的首场讲座。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与张炜的最初交往和对张炜的最早评论讲起,通过讲述与张炜之间的一些鲜为人知的趣事,描绘了张炜极不平凡的文学旅程,给在场听众呈现了一个认识张炜、了解张炜、走进张炜文学的学习机会。宋遂良教授还从不同的领域讲了如何写作:
文字创造形象,营造氛围,文学告诉你世界的不确定性,文学就是感情,感情就是文学,带着感情色彩写出来的文字才更能打动读者。
读张炜的小说《芦青河告诉我》,这是张炜的早期文学作品,读起来很亲切,故事情节描写就像是亲身经历,在讲自己的故事,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文字朴实,没有华丽的词汇,却有真实的描述。
“看野枣”中的描写:
“穿鞋要穿牛皮鞋,唱歌要唱新鲜歌”,大贞子和几个姑娘们在晚上社员会上哼着小调,描写的很自然真实,一下子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个年代。
“生长蘑菇的地方”描写了作者18岁那年,因为爸爸的原因,街面上的一些“革命”青年时常要用拳头“教育”他,只好去叔伯哥家躲避。叔伯哥家住在河边,芦青河快到了一年水最旺的时候,一入秋就要忙着挖渠,提防秋田泡到水里,叔伯哥一家忙着去挖渠,作者闲来无事,去树林子里采蘑菇,作者第一次知道蘑菇也像花儿一样五颜六色:有红的、黄的、蓝的、紫的、白的、灰的……
“山楂林”描写山楂叶观察极其细致:
叶露润湿了山楂叶儿,然后从叶片上爬下来,“啪”的一声滴到另一片叶子上,那片叶子颤动一下,又“啪”地滾下更大的露珠儿,打在又一片叶子上……无数片叶子颤动着,发出一阵淅淅沥沥的响声,不远处的芦青河“哗哗”地唱着。
细节的描写很有带入感,文字那么清纯、干净,犹如芦青河的河水,清澈,一尘不染。
芦青河,是本书的主线,围绕着芦青河展开写,生活气息浓郁,生动形象,让读者感受到一个全新的芦青河,一个令人向往的芦青河。一个日夜流淌不息的芦青河,一个陪伴作者成长的芦青河。芦青河不仅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河,干净的河,它记录了作者成长的点点滴滴,它串联起来一个个故事,一段段记忆,是一条抹不去的乡愁的河。无论身在何处,总能想起它。
写作就是需要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越是写的细致,就越是贴近生活,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带着情感去写作,文字才更能打动读者,让读者在读书的同时,仿佛已置身于故事情节中,漫步在芦青河边,聆听着芦青河动听的歌声。
11月下旬,学生开始居家网课,高风险小区与日俱增,疫情的硝烟笼罩了济南。
12月13日全国取消行程码,社会面陆续全面放开,阳只是早晚的事了,大家反倒平静了,释怀了。发烧的人越来越多,退烧药断货,酒精断货,体温计断货。同时出现了感人的一幕幕,大白没日没夜的值守,药店的老板把退烧药贴在店门上,免费提供给夜间急需买药的人。邻里之间也是互帮互助,孩子发烧,群里求助,谁家有退烧药,急需,很快就有回应,我家有,已消毒,放在门口来拿吧……
2022这一年确实不容易,但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幸福和爱,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简简单单,你遇到困难时有人向你伸出援手,让你不会感到孤独,一场疫情也是一场大考。疫情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真善美,只有经历过了,才会更加懂得珍惜。请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吧,挥挥手,告别2022。
读书可以治愈一切,无论是闲暇还是恐慌时,只要手捧一本书,走进书中,心静如水,总能给人带来一种力量,让浮躁不安的心静下来,读书就是一道光。
愿2023没有疫情,冬去春来,山河无恙,人团圆。
作者简介:黄爱玲,喜欢阅读、写作。壹点号【品读人生】发表的#高考作文#《70华诞,我与祖国共成长》一文,阅读量924.8万。已发表二百余篇作品,文章“泉城济南,不是江南胜似江南”一文收录于齐鲁晚报壹点号优秀作品选集《清泉录》一书,参加多个征文,获得奖项。多篇作品发表于网络平台,报刊。济南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会员。
壹点号 品读人生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5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