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能级如何提升?这几点建议值得细品!
运河文化是传续千年的馈赠,“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运河文化是当代人的责任和义务,创新利用成为延续与传承塑造未来文化遗产的主要方式。
近日,由无锡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高级规划师孙志亮所著的《保护传承利用中国大运河》一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瞄准无锡段运河,站在一个保护传承与利用的新时代高度,梳理了运河漫长的历史演进,审视了运河与无锡的关系,揭示了运河对城市发展的价值,对无锡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积极探索、宝贵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描绘了运河未来的建设蓝图,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对策建议。
图片
中字冠名 无锡实践
无锡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忧,因运河而欢。
翻开这本书,大家会发现,标题是讲中国大运河,但内容全是无锡,为什么无锡运河能成为中国大运河的“代名词”?
在书中,孙志亮给出了答案:无锡首创了许多个“第一”“唯一”,如1980年在全国首开 “古运河之旅”、1983年在国内率先编制古运河保护规划、2006年诞生中国首部关于工业遗产保护的宪章性文件《无锡建议》、2007年在国内首创“河长制”、2008年在国内首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运河公园等,为中国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作出实践性探索。
参与书籍编辑工作的王辉告诉笔者,该书经过国字号专家和机构的层层严格审核,填补了大运河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可以说,为这五年来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研究图卷拼上了重要的一块。
图片
该书从“保护大运河的无锡实践”“大运河传承利用的无锡贡献”“永续利用大运河的无锡探索”三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无锡为中国大运河所作出的贡献。“在保护传承利用这个角度,讲无锡就是讲运河,讲运河就是讲无锡,无锡与运河相生相伴、相依相存。”专家樊锡刚表示。
图片
文化学者庄若江说,读了这本书能更清晰地知晓无锡在大运河保护中的地位价值,意识到无锡不仅在自身的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上进行了宝贵探索,形成宝贵经验,而且,在推动国家层面的运河保护、建设、利用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仅是“先行者”“探索者”,还是“推动者”。
图片
运河精神 滋养城市
无锡是大运河沿线重要节点城市,从诞生到崛起、发展、繁荣,与运河的关系极为密切,“先有古运河,后有无锡城”(民谚)。
无锡置县“龟背城”的选址,崛起于清代的米市、布码头,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崛起与发展,无锡子弟顺畅的外出求学、谋生都是由于有运河这条水道。对无锡而言,运河是一条脐带河,不断为无锡输送着养分、活力,也留给无锡丰富的工业遗产、经济价值。
图片
运河上,每一座桥梁都维系着百姓的生活,每一处景观都兼顾了城市的历史,甚至运河的走向与无锡城的南北轴也保持着135度夹角,可以减少热岛效应……在利用自然、保护人文,文脉、水脉、绿脉三脉融合上无锡交出了一张完美答卷。
图片
《保护传承利用中国大运河》以大运河无锡段为中心,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资源,融合地方志、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的素材,把大运河“变与不变”的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
变的是水系、水道、水情、水貌,不变的是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崇道尚德的精神;
变的是治水方法、治水技术,不变的是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变的是治理对策、组织方式,不变的是生生不息、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变的是城市能级、城市地位,不变的是善抓机遇、顺势而为的务实精神;变的是发展方式、文化底气,不变的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
图片
无锡运河 未来可期
在无锡传承保护利用运河的诸多重大文化工程的建设中,本书作者孙志亮既是见证者,又是亲历者。
书中记载的每一次会议、每一份决议、每一幅工作场景、每一位重要人物,甚至每一场争论,都写得栩栩如生、细节毕现。“这样的书写方式,与其说是工作的实录,不如说是史实的记载,为佐证无锡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所作出的贡献,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文化学者张颂炫说。
图片
基于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的亲身实践,孙志亮在书中不仅清晰梳理了无锡与运河有关的历史人文积淀、在运河文化带建设上所作的贡献,还为无锡未来的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厘清了方向、路径,提出了三个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大运河沿线“工业遗产群落”的世界文化遗产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52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