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我以1/120的录取率考上了当时叫做河北省立芦台第一中学。这是一座小宝塔级别的完全中学,这样的学校一定是师资好生源好管理好设施好。我入学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短缺,所以做为新生到校第一眼见到的是校园里除了甬路凡有土的地方都种上了玉米,深绿的玉米叶子迎风起舞像是在向我们热情地招手致意,或浅黄或艳紫的玉米缨子水灵灵地在浓绿的衬托下格外好看。一排排平房教室掩映在片片的庄稼之中立刻淡化了我这个农家女儿的陌生感。
离家远需要寄宿,只有镇上的部分同学是走读。一进学校大门甬路的东西两侧是院墙和拱门隔成的院子,院子里是南北相对的两排平房,都是女生宿舍,院内外都有花草树木的种植,安全静谧。高中和初中女生是分开两个院子住的。学校里初一到高三共六个年级,每年级招四个班,所以初高中女生的人数差不多。宿舍里有的是上下铺,有的是对面通铺,中间留下活动的过道。那时无暖气,每个宿舍有一个烧煤取暖安装着一节节烟囱的大铁炉子。因为是公厕,每个宿舍门口还放着一个很大很大的泥土陶制的肚大口小,两侧有四个带孔的“耳朵”拴着两条粗粗的麻绳的尿罐,那东西保留到现在应该是文物了。每天升炉子打扫卫生和倒尿罐都由同学们轮流值日完成,井然有序。十三、四岁的孩子们离开家住集体宿舍一下子就成长了不少。刚入学当天见了班主任安排了住处,再到教室排座位然后到大礼堂买饭吃饭。一天忙完回到宿舍这群小孩子们才想到离开了爸妈,于是有人挑头儿开始哭,这哭声各异此起彼伏好不热闹,有走读生到同学宿舍来参观,出于同情也跟着哭了起来,吵得高年级的姐姐们围在门口看热闹儿,也有的进来像老师家长一样跟小妹妹们边劝说边讲道理。
其实我在家一直被妈妈宠着,离家前的一次洗头也是妈妈给洗的。长大后心里还一直埋怨妈妈,当时妈妈怎么没想难道离开家就永远不洗头了吗?可我站在那里看她们哭的表情很好笑,哭什么呀,长大了上学是好事呀。初中入学时班里男女生共51个人,到毕业时只剩下24个人,到中考又刷下了一半儿,被录取到高中8人,师范3人,中专1人。那时农村来上学的孩子都有助学金,因家境不同各异。三年时间班里流失的学生包括病休转学留级和退学,退学的应该是家里缺劳力和对上学不重视吧。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4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