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五个维度”调研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理论和实践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2022年*月,教育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为新时代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高校积极推进特色鲜明的思政实践探索
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善用社会大课堂,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全国各高校深入探索与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基层,走向工农群众,将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相结合。在高校党委的重视下,获得了富有特色的丰富经验。譬如,*大学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学“三实两训”学科交叉实践育人模式、*大学“以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带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模式、*科技大学的“三合一”实践教学、*大学的“六化合一”实践教学、华中农业大学“主题体验、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大学“一主三辅”实践教学等等。全国各高校从校情出发,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形成了各自特色鲜明的实践模式,为其他高校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鉴。全国各地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从学科发展、师资队伍、经费支持、体制保障等方面均给予充分支持。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投人越来越大,形势一片大好。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推进缓慢,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落实。
二、经验与问题并存,新时代高校实践教学需要改革创新
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推进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仍然很多,大体上说来,以下四方面较为突出。
1、实践形式“泛化”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思政课实践教学更强调学生作为主体的参与性。在具体操作上,各高校普遍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做成一个包罗万象的箩筐,几乎可以将一切有别于理论教学、面向学生开展的所有活动都纳入实践教学的范围,甚至将课堂教学中的分组讨论、演讲、竞赛等也纳入实践活动的内容。实践形式被“泛化”,不利于引导学生开展深入而鲜活的社会生活,也忽视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弱化了思政课实践的教学功能。
2、实践内容“虚化”
目前开展的实践教学,从实践地点来看,主要有课堂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社会实践三种。就实践主题而言,有校内调研、社会热点研究、读书会、农村调研、新媒体公益、校友访谈和暑期调研等教学形式。这些实践教学看似种类繁多,眼花缭乱,但其实更多的是花架子,现实的情况是,对实践内容的提炼不够,对实践形式的挖掘有余。实践内容缺乏创新,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缺乏系统规划、内容虚化、流于形式。校外实践由于经费、组织和安全等原因难以开展,因此,高校普遍采用安排学生写调查报告、读书报告、观影报告和参观报告等作为实践学习,实践教学形式化现象严重。
3、学生覆盖“片面”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这一点上,思政课的理论教学目前落实得很好。但受师资条件、组织工作、经费支持、安全保障等条件的制约,思政课实践教学没有实现全员覆盖,各高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仅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44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