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研究报告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必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注重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但是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之间的融合仍然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影响着时代新人的培育。本文在分析两者融合困境的前提下,提出有针对性的实践路径,以期更好地培育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扎实的创新创业人才。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1.立足国家战略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必然。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是对科学发展观理念的学习和实践,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深入发展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现实需求。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国家急需一批自主创新能力突出的人才,以其科学的商业技巧和端正的创业动机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能。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坚持教育改革创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既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技能培训,也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价值引领,从而服务于国家与社会的人才需求。
2.着眼人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党的XX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论断为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以及办学目标上指明了方向,也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根本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信念执著、品德优良”作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崇高的道德修养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不可或缺的标准。创新创业教育具备创新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双重属性,这意味着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培育个体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还需要培育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2〕而思政教育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根本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大学生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坚定理想信念。与此同时,思政教育本身就要同其他课程各守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可见,将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有利于两者在教学体系上互为依托、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合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现实困境
1.融合意识淡薄,两种教育相互割裂。当前,部分高校没有充分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因此在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时,便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系统部署和规划设计。尽管这部分高校都分别开展了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工作,并且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考核机制、政策保障等方面趋于成熟,也积累了丰富的值得深入推广的工作经验,但无论是教师层面,还是学校层面,对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关注度都较低,各科教师更多地关注本学科的教学效果与成绩,缺少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这直接导致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各自为战,教育过程相互割裂,在教学上缺乏协同性。
2.融合流于形式,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很多高校尽管意识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现实价值,但在具体实践行动上应付要求、流于形式,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两张嘴”“两张皮”的现象。从主渠道和主阵地的角度看,主渠道注重讲理论、输知识,而忽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践,缺少亲和力与感染性,难以融入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主阵地主要聚焦活动式教育,忽视思想理论的引领作用,理论与实践脱节,育人合力不足。即便有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进行了顶层设计,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设定的目标过高脱离实际、难以操作,起不到实际指导作用;盲目跟从其他学校,将当前时髦的教育理念、口号作为自己的宗旨和原则,以理念代替特色,对自己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33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