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风伐檀原文及翻译,魏风伐檀原文及翻译注音!

魏风伐檀原文及翻译,魏风伐檀原文及翻译注音!

读完随拍

何谓“先秦”?大体上说,就是指秦统一之前。但据我所知,通常所说先秦的上限基本都在五帝时期或夏代之后,即有文明以来至秦统一之前称之为“先秦”,或只限于西周以后,因为在这之前还有“先商”、“先周”一类概念,如通常所说的“先秦诸子”便是就此而言。比之更早的则是“远古”。然而这本由傅乐成主编于1978年成书的七卷本《中国通史》之一种,却保留了“先秦”一词的始含义的一种,即谓由人类诞生之初到秦统一前都可称之为“先秦”。由此之故,本书总字数刚过十万,其中分为五章,采取通史或断代史最常见的章节目形式,即每章之下,分为若干个节,节之下,又有小节,再之下,有些还分段落。叙述范围则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子百家。

?记得昨晚同家人在外散步时,对方曾问我,“你看了那么多通史与断代史,内容必然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使人不免感到千篇一律,既然如此,意义何在?”我对此答道,“有重合的地方是肯定的,只是叙述视角和研究方法会略有不同。”

其实,这还不算阅读多部通史或断代史的首先必要。就我而言,其背后最大意义,还是在于通过对这些著作的阅读,能够不断完善自身对中国历史的认识,理清相关的脉络,从而使其知识体系得到进一步扩充和填补。毕竟,人自身的头脑是有局限的,阅读一本书,必然不能将其中的知识点全部记下,这时读别的一本书只需注意与之前认知不同的地方,便会有常读常新之感了。当然,以上所述只是阅读多部这些著作之于一般人的意义,若对专业学者,除此之外则更需留意两者相异观点,以及通过文笔所展现当时的时代面貌。

?再次就我而言,其实我想即便就一般人的标准,我读过的相关著作还远远不够。不过具体到这本书,其作用的确达到了上述对自身相关知识体系再次进行梳理的情况,同时我也很庆幸又读了一种不同版本的通史中之断代史。

?由于本书字数所限,而叙述范围又是那么漫长,故内容较为简略,其意义只在于阅读后对此期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至于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则多半在之前便早已知晓。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杂乱无章式所记几处精彩、读之给我以耳目一新的地方:

第一章先将旧石器时代分为早中晚三期,分别只对北京人、丁村人和山顶洞人做仔细介绍,其间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三,一是通过蓝田和北京人的头骨可知,他们与现在的黄种人及蒙古种人有某种联系;二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套人时,出现了细石器;三是在其末期山顶洞人时,不仅发现了大量的骨器,而且还通过他们对死者的表现,窥见了原始宗教的萌芽。对于距今一万年内的新石器时代,主要分布地区有三,分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华东沿海地区和华北东南部,其时期最大特点,便是出现了两种新形态的经济活动,分别是农业和畜牧。大体上,与之对应,也有三个代表性文化,分别是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不过,三者所代表的只是一种文化圈,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文化。例如仰韶文化,就地理论,其核心地区大抵在今陕西、山西和河南的交界处,但就文化论,则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甘肃仰韶文化,一是中原仰韶文化,两者就年代论,是既有先后又有重叠的。经过碳十四的鉴定,中原仰韶文化时间为公元前5000到3000年,甘肃仰韶文化时间则为公元前3900到2000年。此外,如在公元前4000年之前灿烂的半坡文化便是属于中原仰韶文化部分。……在长江一带,连接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是屈家岭文化。……齐家文化年代经碳十四的检测大致为公元前2300年,与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相近。……作者指出,殷商饮酒的流行,表明了粮食已经多到不仅用于消耗与储存,但通过考古发现来看,其时期在农具制作上并没有太多提高,因此他认为这是社会组织力加强而带来的变化。……殷商文化之出现,表明了它一方面基于山东龙山文化,另一方面又对河南龙山文化有继承和发展。……在商代,“外服”、“内服”分别是指地方与中央官员,“四方”则是指周边民族。……从盘庚迁殷面临的种种阻碍来看,当时的权力结构并不是一家独大,由此出现了人文思想的萌芽。……关于商代青铜器,大致分为早晚两期,以盘庚迁殷为分界点,值得一说的是,纹路的精美和象形的出现均在晚期。……商代早期文字在二里岗可以看到,至于发现属商代晚期的殷墟卜辞,不同字形的大约有三千多种,而当中还有三分之二没有破译。……周武王是在公元前1027年因周国饥荒而发动灭商战争的。……《尚书·君奭》篇说:“天不可信,我道惟文王德延”,《尚书·泰誓》篇又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然而这样人本思想的萌芽,作者指出并不全出于周人在逻辑上的推理,实际上是有现实的政治背景的,是一种不得不这样考虑的情况使然。……公元前706年随国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到了前662年时虢国的史嚚也指出:“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古今卓绝”:《左传》。……孔子曾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作者基于此,指出:“因此儒家所关切的不是一套僵固的礼乐的本身,而是运用礼乐来完成道德的人格、和谐完善国家或社会。这是儒家与当时的儒的巨大差别”。……荀子约生于公元前340年左右,至前245年左右才去世,其间在前320年到燕国而不受燕王哙重用后,前316年再次回到前325年曾游学过的齐国,为稷下学士,就时间地点论,他是可能见到孟子并听他讲课的。……关于墨家,作者说“墨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像一颗闪亮的彗星,划过长空,光芒万丈,但转瞬间便消失了踪影,从历史的舞台退下。”……墨子既生于孔子卒年左右,又卒于孟子生年前后。……道家的先驱人物是隐士,他们既不能、也不愿意维护旧的,又不愿意解释新的,于是只要避开,强调退而求一己的自保、自足、自适。

——上面文字之杂乱无章,可见只是随心而记。以下再说几点,对上述一些知识点稍加串联。

如上面所述及笔记所示,本书是以旧石器时代作为开始的。在这里,作者将旧石器时代分为早中晚三期,同时分别将北京人、丁村人和山顶洞人作为三期的相应代表,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尽管现代科学表明,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只是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从血缘上,并不是我们的直系祖先,但本书这种却指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蓝田人和北京人,仍然与今天的黄种人及蒙古种人有某种联系。在即将结束对旧石器时代各种古人类及其生产技术进步的介绍之时,作者有一段总结,令我印象深刻。即谓旧石器时代约占整个人类历史百分之九十,而我们今天却对其知之甚少,归根结底还是由他们仍被饥饿所困而使其不能创造出更多代表文明的东西。

总的来说,除了第一章因时间漫长而不得不以顺序来展开相应的叙述外,当然也包括为介绍先秦诸子而在最后专辟的一章,中间的三章便只有第一节对相应时期的政治史展开叙述,之后的两三节则由此跳出,对相应时期的制度、科技与思想等方面进行介绍。如此一来,便使叙述变得游刃有余,既相对全面,又能在字里行间读出一点历史随笔的意味。

对新石器时代的面貌一带而过,因为我对这段时期的认识通过本书的阅读仍是模糊不清,尽管我在上面的笔记中也记下了几处对方,如屈家岭文化是在长江一带连接仰韶文化与稍后的龙山文化的代表等,但若要对其做较为深刻的了解,我想还是要有机会对专业著作进行仔细阅读才能达到的。

本书第二章所对应的是殷商时期。其间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二,一是在对商代的历史过了一遍后,对其时期青铜器、骨器、陶器、漆器等技术方面进行的介绍,读之给我以对其时期科技的进步叹为观止;二是虽据作者所说,商代因氏族制的残留,对民心方面已有相当的重视,但从鸣条之战前商汤为动员而说的“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再者据本书所说,商代在奴隶死后,常常将他们的尸体作为骨器的现象,都可见所谓对民心的重视只是较之前而言,或有一定范围,何况据杨宽在《西周史》书中所说,即便到了西周,活人殉葬一事仍屡见不鲜。

本书第三、第四章分别对应西周与东周时期。在这里,作者不同于大陆在建国后的马列学者,而一直将西周以来的政体称之为封建,由此便对这种政体的产生与衰败进行梳理与总结,这部分的内容,语言精炼,有些观点颇为独到,至少对我来说很是受用。在这里,有四点细节令我印象深刻,一是虽据作者所说,西周以来的政体是为封建,大体说来,就是天子、诸侯、大夫必须使嫡长子继承自己的位置,然后将其他的儿子依次封下去,也就是《左传·昭公七年》记载楚国大夫的话那样:“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如此一来,王有天下,是为天子,诸侯有国,是为国君,大夫有家,是为封君,至士之下,便不再是贵族。此外,值得一说的是,这里的“臣”应作动词,即统御之意。作者在这里指出,在这样的政体下,天子便不仅在政治上是他们的统治者,在血缘上同时还兼也大家长这一双重身份。不过,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是就理论而言,实际上通过周天子郑国争地便可知并非如此。二是如笔记所示,关于武王克商的时间,本书从的是公元前1027年。三是虽然晋国在公元前七世纪在城濮之战中取得了胜利,奠定了自身霸主的地位,但对方毕竟也有很深厚的势力,于是在接下来的八十多年中,晋楚两个超级大国便不断展开了争霸,而其间宋国在当中所起的调和作用使我在这一次的阅读中注意到了,先是公元前六世纪初由华元的主持下,两国进行了一次和解,然后又在公元前520多年两国在宋的调和下,进行了一次弭兵,由此晋楚争霸便告一段落。之所以会落下帷幕,很大程度上,乃是在于双方都有点自顾不暇,晋国一方,内部六卿专权,轮流坐庄,楚国在此时则要将更多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应对新兴的吴国上。四是本书作者学识之渊博,从一些细节处同样能看得到,例如他在介绍其时期农业的发展时,即指出至少从东周以来农业与园艺便有分流的趋势,并举出记载在《论语·子路》篇“樊迟问学”的故事建议证明,又如在其时期文学思想方面,他叙述了从《尚书》一类章目诘屈聱牙到逐渐为口语化的转变,又阐释了从保守、理想主义到变革、现实主义的过程。

此外,仍有一点关于年代划分的细节值得一提,即有关春秋时代的下限和战国时代的上限历来都是学术界讨论的问题,但按本书作者对此所做的划分,两个时代的分界点还是在晋国内部三家灭智伯的公元前453年为好,因为若按一般的说法,除了公元前475年,通常将《春秋》一书最后一年的前481作为春秋时代的下限,而将《资治通鉴》始年的前403韩赵魏正式得封诸侯之名作为战国时代的上下的话,那中间近八十年的时间便无法算了。事实上,这一点记得我在伊沛霞《剑桥插图中国史》一书的书评里也略有提及,因此对于作者这样的划分,我想还是较为妥当的。

如上所述,本书的最后一章是为了介绍诸子思想而专辟的。大体上,其中内容简略,沿着司马谈的说法,只对儒墨法道、再加名与阴阳六家进行介绍。不过,作者能够依据各家的哲学典籍,简明扼要地介绍出他们的主要思想及其生平我想还是不易的。同时作者知识的渊博,在这里又一次显露。对此有一点令我印象最深,即如上所述,作者先是强调了儒与儒家的区别,随即为了说明孔夫子并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圣人,还介绍了平时他若遇人唱歌,觉得对方唱的好,便常常让对方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附和,来见其性格的随和;又举出了《论语·先进》篇关于曾点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表示,“吾与点也”,来见其内心的向往等。

至此,印象深刻的知识点便归纳得差不多了,此虽不足以简略地梳理此期的历史脉络,自然也和上面提出的目标有很大差距,但总算是写一些杂乱无章的文字,以不辜负与本书的缘分,以及我最初得知本书在图书馆内有馆藏的欣喜。不过说到这里,还是有两点关于本书内容之外的地方想提一下。

首先,本书所属一版“中国通史”的主编是傅斯年之侄傅乐成,其在主编本套书之前,已完成两卷本《中国通史》的写作,关于其独自完成的这套,知名度远非主编七卷本的可比,甚至还有人将其独立完成的与钱穆国史大纲》相比拟,可见其内容之精,声誉之盛。对于两卷本的,我很庆幸在去年四二三买来,并不久读毕。而我读完之后的感觉与之前听到的评价差不多一致,此外我还将其内容喻为水,认为虽初看起来平淡无奇,但作者的功力与水能带给我们的一样都在其中,虽然我看的那版据说有删减,但我仍然认为这套书大抵是对于一般读者“中国通史”的入门书,较之吕思勉的更易读,较之充满史学家温情的《国史大纲》则似乎更为客观。而通过许倬云为本套书写的序,其中对背后的作者进行的介绍,读之则使人不免感慨,就我而言,读完唯有一声叹息。傅乐成生于名门,其叔父便是傅斯年,而堂哥堂姐建国后留在了内地,也是卓有成就的史学家。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终身未娶,刚过中年因中风便疾病缠身,最终花甲之年即因此离世。与此同时,他的堂哥堂姐人生结局因那个时代的特殊原因也不尽人意,基于此,许先生在给序结尾时,同样感叹“聊城傅家,人物丧亡俱尽,实在令人伤感!”不过,现在的这本书内容而言,其风格则与傅先生自己撰写两卷本的大致相同,因相应推荐语中所云“文笔清顺”之特点,还被张鸣在为本套书写简体版序中时所说,其中的很多地方,读之能使人有一种历史随笔的感觉。这一点,我在之前已有提及。但这里要强调的是,如此则可以与两卷本的配合来看,作为了解和梳理中国历史的入门书,来做进一步的认识。

其次,除了本套书的隋唐五代史就是傅乐成因人手不够而直接由自己来撰写外,关于其他六人的信息如今在网络上几乎都不是很多。例如撰写这本《先秦史》的萧璠,我在阅读过程中,曾在网络上查来查去,都找不到一点与他本人的相关信息,只能看到一本书中曾收录有他的一篇论文,而傅乐成在整套书的序中也只不过连同余下的五人而一并称之为多出于他的门下当时的青年才俊。基于此,我又不禁想到了更大的方面。其实人生不就是如此吗?有很多人虽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努力,也有很大的成就,却终其一生不为世人所知,甚至离去时,既不带走一片云彩,也不留下一丝痕迹。

最后,至于本书,也并非是完美无瑕的,事实上无论哪本书哪个人都是如此。比如,作者既介绍了?是周族的发源地,稍后又按照那些年的看法,将《?风·七月》中所描写的时代农业画卷解读成反映人民深受统治阶级压榨的诗歌等。不过,这一点我在童书业《春秋史》及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等书评里已经再次提及,总之私认为如此美好的时代农业画卷是不应这样解读的。然而作者对《魏风·伐檀》的举出,还有记录在《庄子·外物》篇两句逸《诗》的引用,即 “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对于反映底层百姓的呼声我想还是比较合适。

此外,还有人指出本套书的唯一不足,便是审校方面没有做好。这一点,让读过这本书的我也深有同感。如本书第18页关于新石器时代村落的布局,指出一条路两旁是人家的状况,在当时有广泛存在,但这里却只作“20我国……”20之后应少世纪二字。又如殷墟卜辞在很多地方写作虚弱之“虚”,而不带土字旁,等等。大体上,这些瑕不掩瑜。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3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