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生于公元(767)年,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
王健自幼家境贫寒,在他记忆里,一天到晚都在为吃穿发愁。但他自幼苦读,尤爱乐府诗,与张籍年龄相差无几。趣味相投,常在一起拜学求诗,尤其关注乐府诗。乐府诗很大程度上在意的是民间疾苦,这正是吸引王建和张籍的地方。
王健的乐府诗成就颇高,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王建一生作诗不算少,传世刻本《王建诗集》十卷,存诗近五百首,可被收录《唐诗三百首》的只有《新嫁娘词(其三)》,五绝二十字,写的生动俏皮,颇见心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唐才子传》记载:从军塞上,弓剑不离身”。
贞元十三年(797年),王建辞家,而立之年参军从戎,生活非常不稳定,北至幽州,南至荆州,军旅与边塞生活让他大开眼界,写了大量这类题材作品。比如《古从军》《渡辽水》《饮马长城窟行》等,他在军队中待了有十几年,四十岁出头就白发如霜了。“从军走马十三年,白发营中听早蝉”。
元和八年(813年),王建任昭应(今陕西西安临潼)县丞。唐朝昭应地位特殊,王建初入仕途就当上了昭应县丞,高兴之极写下一首小诗《初到昭应呈同僚》,态度十分诚恳:
白发初为吏,有惭年少郎。
自知身上拙,不称世间忙。
秋雨悬墙绿,暮山宫树黄。
同官若容许,长借老僧房
这一年王建四十六岁了,与年轻的后生同僚一起为官,实在有点惭愧;知道自己笨拙,也没啥借口说自己忙,只好以勤补拙;这地方很漂亮,如果大家不介意,我就住那老僧房了。诗中态度卑恭谨慎,一副新手模样。
王建在昭应当县丞,与文官接触就多,韩愈、刘禹锡、杨巨源、张籍都有诗词唱和。比如张籍的《赠王建》一诗中说:“赖有白头王建在,眼前犹见咏诗人”,显然王建的白发名声在外。
王建中年入仕后勤勉创作。
作为一名出身寒微,“终日忧衣食”的穷苦人家之子,凭借自己的勤奋与天赋。其诗作创造之广泛,既有民情,又有宫闱,记录社会现实问题,抒发个人情感。比如王建最有名的诗句是写中秋之月《十五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鸭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歌的流行有个奇特的现象,许多诗仅靠一句或日半联而闻名天下,比如许浑的“山雨欲来风满楼”,杜甫的“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些诗句的对句并不广为人知,但人们都深深地记住了这些句子还经常使用。王健的“不知秋思在谁家”亦属于这类情况。首诗起句平平,情景也并无特别。“地白”指的是秋霜,桂花湿重亦有淡淡的香味。在中秋月圆之夜,人们都抬头相望,看着满月,不禁思乡,也是人之常情。可是王建突然问了一句:今夜月明之时,究竟有多少人在赏月,又有多少人在思念故乡的亲人?这种平民意识在王建的诗中随处可见,也就构成了他的亲民风格。
诗人的思路多数时候要比语言比身重要,平淡无奇的几个字凑在一起,影响之力竟然如此之大,让这句诗传承千年以上,让多少在外的游子在月圆之夜得到了一丝丝的心灵安慰。
在王建众多诗歌题才当中,这首七绝小诗,胜过金戈铁马的征战戍边,胜过路遥辛苦的行旅离别,胜过孤独难熬的幽居宦况,胜过光艳苦闷的宫廷后院。但这些都不是王建刻义设计的,也不是他故意追求,而是天时地利人和一同到来,在某一年某一月某一日某一时刻的灵光咋现。
王建入仕为官,一路并未高升,最后累迁陕州司马。司马这个官职,先秦时位高权重,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有意思的是这五官皆为姓氏;直至唐代,司马一职成为闲差,著名“二王八马事件”就说明了司马官职的地位。
王建在这个闲职上,创作了《宫词一百首》工作不多,责任不大,写作就成了王建生活的主要容。
宫词是唐代诗人愿写的题材,描写宫中琐事,关注后宫生活,一般形式多为七言绝句,也有五言的。宫廷尤其后宫规矩多,关系复杂,等及森严,给宫词创作了极大的空间,王建的宫词一百首也就运营而生。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3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