烨子|文 百读书院
昨日有幸与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一聚,三生有幸,可以聆听到他的真知灼见,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其中关于“虚位”的独特运用,让我受益匪浅,仿佛照亮了我的一处暗黑,在教育心理学领域,让我受惠良多。考虑到尊重个人隐私,就不公布他的个人经历和在教育领域的独树一帜的光辉成就了,我们今天只聊“虚位”和“实位”。为了尊重起见,我们称呼专家为“校长”。
【引子】
为了让即将踏入中学校园的闺女长点见识,我特意把她也带到校长跟前,就为了能有机会得到他的指点,能带着十倍的信心和十二分的虔诚,开启新一段求学生涯。因为闺女喜欢主持各种活动,曾经在北京电视台与主持人同台,也曾经独自主持过两次上千人的晚会,所以我想着要闺女当场朗诵一段主持词。也许是头一回参加这么隆重的聚会,闺女难免紧张,本来滚瓜烂熟的台词,突然间卡壳了。还好,稍作调整,她把预先准备好的手机拿过来看着台词,总算是“有始有终”。不过,这确实非常遗憾,让我始料未及。当我听到接下来校长语重心长的评论时,我瞬间受教了,豁然开朗。
校长说(大致意思):
“从气势上来看已经非常专业了,大气而坚定,但是没有入位,缺乏情感,没有代入感,总体上还是在背诵。首先,你应该有一个“场景”意识,就是想象自己正处于一种意境,心身合一,始终有一个虚位在内心,与“实位”相辅相成,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和台词才能渐入佳境,才能打动人……“
校长说得极是,人的内心深处本来就一直住着两个自己,一个自己是生理学意义上的自己,一个是精神境界的自己,一个自己别人看得见,一个自己别人看不见。这两个自己,一实一虚,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我。就像孙悟空与孙行者本为同一人,只是一个是“齐天大圣”的化名,一个是“六耳猕猴”的别称。
一个人只有时刻让内心的虚位跟随着身体的实位,才能入位,才能到位,才能身临其境,才能生动有趣,才能现身说法。如果缺少了虚位的参与,那只有死记硬背在大行其道了,就算文章引经据典说的头头是道,那也只是照本宣科。
【烨子浅解】
我们大多数人一定知道成语“虚位以待”,这里的“虚位”是预留空位的意思,带着十二分的诚意和期待。我们今天要聊得“虚位”不一样,烨子理解起来大抵是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生理学上探讨,虚位是相对于身体而言,身体所处的位置是“实位”,身体投射到现实世界的投影就是“虚位”,是看不见的影子,如影随形。
第二,从哲学上探讨,虚和实符合黑格尔的辩证法:“事物都有两面性,客观辩证,对立统一……”甚至符合2000多年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思想,那就是人死后精神与肉体会分离,所以他才会拒绝了弟子的好意,主动喝光那一壶毒酒,他不怕死,因为他相信人的精神是可以永恒的。
第三,从科学上探讨,虚是“X”,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预先设置出来的“哥德巴赫猜想”,是“宇宙黑洞”和“宇宙奇点”。
第四,从心理学上探讨,虚位是相对于“实”来说,所谓虚和实也。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给人确定而肯定的认知,虚,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给人虚无缥缈的感觉。可是,就像六世班禅仓央措嘉所言,不管你信与不信,爱与不爱,她都在那里,虚和实就像阴和阳一样,都是确定而肯定的存在。
有人把自己甚至分成四个“自己”,分别是公开的自己、秘密的自己、盲目的自己、未知的自己。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就包含公开的自己和秘密的自己,一个公众看得见,一个只是自己看得见。盲目的自己就是每个人内心都有盲目的从众心理,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人云亦云”说的就是人们的从众心理,大家实际上都是一群“乌合之众”中的一员。未知的自己,说的是人们潜意识深处的那个自己,是冰山之下尚未抛头露面的“庐山真面目”。这四个“自己”也可以用虚和实重新归类,除了公开的自己是“实”之外,其余三个自己则是虚我,位居虚位。
如果严格起来说,这三个“虚位”自己,得分情况区别对待,不可以等同。对于秘密的自己与公开的自己相对应,你要呈现多少给公众完全取决于你的内心,听从内心的真实想法就可以,不必强求。外向性格的,自然对外展露的公开自己就多一些丰富一些,内向性格的反之。盲目的那个自己,则需要严格控制,尽量让自己的方向明晰,让自己的步伐坚定。而最为重要的是未知的自己,这属于潜意识范畴。根据弗洛伊德的意识理论,有明意识、潜意识、前意识、无意识等,潜意识从我们每个人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到来了,甚至可以追溯到母体子宫的胎儿。而且,潜意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醒来看到的听到的以及所有感知到的信息都会像高速扫描机一样,以闪存的方式存入我们的大脑,有些进入了运动单元,有些进入了大脑皮层,有些则进入大脑里的边缘系统譬如海马回、杏仁核等。
所以说,我们一定在大脑里植入虚位和实位的理念,时刻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把焦点定格在人的潜意识上,从而让我们的内心产生一种神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做到“心想事成”,这也是一部畅销上百个国家的图书《秘密》的核心思想:吸引力法则。
【烨子说】
虚位和实位,不仅可以用在写作文上,更加可以推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1. 写作,在内心凭空生造一个虚我,让他一直待在虚位,与实位形影不离。简单说,就是制造一个意境,充分发挥想象的力量,把自己重新拉回到写作的场景,如临其境。比方说,我们写《爸爸的老家》这篇作文,一定要让立即想象一个看不见的我重新回到在老家的那些场景:清早天天蒙蒙亮就跟随爸爸去帮着爷爷奶奶掰玉米,虽然还是早晨但天气依然非常炎热,用挥汗如雨和汗流浃背二词才能形容那种辛苦的劳动场景;傍晚跟着家人一起去山里捡柴,身上奇痒无比,山区的蚊子都长着长长的翅膀,叮一口就长一个红包;晚上与爸爸一起打着手电筒抓螃蟹,一不小心摸到一只蜘蛛,竟然大声尖叫……
校长说如果作文有“虚位”的参与,肯定能得高分。确实如此,如果从五种基本感觉入手,让虚位里充盈着眼耳口鼻身的真情实感,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鲁迅笔下闰土家乡那片瓜地,那一只偷瓜的獾,和满嘴的甜蜜,和一辈子也不能忘记的乡土情怀。 同样道理,如果这样去想,让那个凭空制造的潜意识的我参与进来,那个实我就一点儿也不孤独了,尽管劳动是那样辛苦,一想到可以帮着老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可以减少爷爷奶奶因为进山而受伤的可能,内心的我欣喜无比,写起作文来也就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因为虚我的参与,再次回想在老家的点点滴滴,那些快乐的场景,历历在目。
2. 学习,在这方面的实位是天天去学校听课的自己,虚位是整合了父母和老师们谆谆教诲之后的那个“听话”的我,那个懂事的我,那个有教养的我,那个自信满满的我。在这方面,烨子用他发明的一种说法来形容,就是自知、自觉、自律、自信等。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孟子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所谓“知人者智知人者明”。这些都指向一个方向,那就是人首先得自知,得知道自己的斤两和轻重。然后就是自觉和自律了,因为自知所以自觉,因为自觉而自律,因为前面的自知、自觉、自律一定变得自信无比。这些个“自”都在虚位,都得靠自己去“凭空想象”。
3. 习惯,我个人以为所有的学生最为重要的不是成绩而是好习惯的养成,一个有着好习惯的人成绩指定不会差到哪儿去,但是一个被坏习惯充斥的孩子成绩好不到哪里去。关于习惯,我们首先得了解习惯是如何养成的,根据心理学相关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最起码要坚持3周就是21天,就是简单的事情连续做21天,产生身体记忆,到第22天的时候,潜意识会促使你不由自主地去做。当然,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得三个到一年不等,凡事坚持很重要,这里的坚持一定得驱动那个虚位的我来时刻鞭策勉励和督促,否则凭什么可以坚持下去呢?尤其当简单的动作坚持一段时间后会变得愈发枯燥和难熬。
4. 成长,这是从整体来说的,同时也涵盖了学习和好习惯的养成等。根据发展心理学,人在不同的年龄会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学生在18岁成年前分别会经历几次大的发育和叛逆期,甚至逆反心理大行其道,不过,我们要知道就是因为成长所以才有各种所谓的叛逆期,那是我们身体发育的信号,那更是我们心理发育的节点。如果我们学会拔高格局,学会从全局角度看问题,让心中那个虚位跑到人生的前头去探探路,免得我们会茫然失措,进而让我们踌躇满志。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2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