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2024年6月24日,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一场科技盛会——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新时代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和重要经验,精辟论述了科技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系统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为做好新时代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现在,距离2035年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0年时间。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这篇重要讲话精神,树雄心、立壮志,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使命感,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如何理解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世界大势、总结历史经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确立了建设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建设科技强国,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的必然选择,是应对风险挑战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现实之需,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航天、探月、大飞机、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一大批标志性成果纷纷涌现,科技创新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也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对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重要讲话中用“八个坚持”作了系统概括和阐述。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体现在科技工作的方方面面,我国科技事业就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解决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路径问题,始终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就能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创新引领发展”,阐明了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树牢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就能引领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是科技工作的使命责任,按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求,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就能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更好护佑人民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指明了科技工作的动力所在,只有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才能有效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各种障碍,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是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只有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才能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坚持培育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活力源泉,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大力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才能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阐明了我国科技工作的外部条件和使命追求,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共同挑战,就能为促进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这“八个坚持”,把我们党对科技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建成科技强国的信心和决心,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我们要建成的科技强国,应当具备哪些基本要素?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用“五个强大”作出了科学概括。一是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这是科技强国的根基底座,夯实这个根基底座,就能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为事业发展提供丰沛的源头活水。二是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这是科技强国的战略支柱,筑牢这个战略支柱,就能加快突破重点领域关键点、控制点技术,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三是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这是科技强国的显著标志,体现了我们要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人类科技进步作出更多中国贡献的不懈追求。四是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这是科技强国之“强”的重要特征,必须通过自主培养高水平人才和吸引世界一流人才,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五是拥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这是科技强国的重要保障,必须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这“五个强大”,涉及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国际影响、人才培养、科技治理等诸多领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清晰描绘出建成科技强国的宏阔图景和目标追求。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号召:“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如何理解新型举国体制的独特优势
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从五个方面对建设科技强国的重点任务作出系统部署,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所谓举国体制,就是在特定领域实现国家意志的一种特殊制度安排。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是我们不断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一大秘诀。以科技领域来说,“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高速铁路等重大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举国体制优势的发挥。
2014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千万不能丢了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法宝,要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2015年10月,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总书记明确提出“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为攀登战略制高点、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支撑”。此后,总书记又多次作出重要论述,为我国建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供了科学指引。概括起来说,我国的新型举国体制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通过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协同发力,凝聚和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资源共同攻克重大科技难题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这一体制,新就新在其能够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并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等多种手段,将政府、市场和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以探月工程为例。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深空探测任务,探月工程规模宏大、系统复杂、高度集成。正是在党中央领导下,国家航天局等部门统筹协调,全国3000家单位协同攻关、近10万人共同参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协同推进,才成就了这一工程的接续跨越、连战连捷。
当前,我国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无论是加强“卡脖子”技术的攻关,还是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都离不开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发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从多个方面对此作出部署。在加强党的领导方面,强调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统筹,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在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方面,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各方面作用,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在力量布局方面,强调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突出国家战略需求,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等等。这些部署要求,针对性强,抓住了要害,对我们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如何理解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着力点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只有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才能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曾几何时,一边是不断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一边是企业看不到产品就不敢投钱的现实考虑,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点菜的不吃饭,吃饭的不买单”、创新链与产业链“相望难相见”等问题,既困扰着研发端,也困扰着生产端。如何打通阻碍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堵点、卡点,让创新链的好技术转化为产业链的新应用?“融合”,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对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2013年3月,在全国政协联组会上,指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集产业发展需求,集成各类创新资源”,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2018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以打通“最后一公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215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