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重要领导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到2027年要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更加稳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要目标,并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列为九项重点任务之一。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规划》精神,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一、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意义
重要领导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和命脉,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农业发展水平不仅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无论是从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应对外部不确定因素的角度考虑,我们都必须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一)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确保国内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成就显著,粮食产量实现跨越式增长。2010年、2012年、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先后突破1.1万亿斤、1.2万亿斤、1.3万亿斤关口;2024年首次突破1.4万亿斤,达到历史性新高。
总的来看,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远高于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但是,我国粮食总体上仍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耕地资源紧张、水资源短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仍然艰巨;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种业领域核心技术存在短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小农户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粮食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等等。同时,随着消费升级,人民群众对膳食结构和食物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饲料粮和工业用粮需求持续增长,粮食需求仍呈现刚性增长态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的耕地减少和要素分流,使得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的压力持续增加。因此,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战略需要
从国际视角来看,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和复杂。地缘政治冲突、气候变化、贸易保护主义等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导致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加剧。虽然全球粮价自2022年达到顶峰后开始下行,但目前依然维持高位运行。一些国家通过贸易、金融、能源等手段不断加大对粮食资源的控制,使粮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地缘政治工具。《2024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的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一严峻形势。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有7.13亿至7.57亿人食物不足,较2019年新增约1.52亿人;2023年全球约有23.3亿人处于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即无法定期获取充足的食物。从城乡粮食安全差异来看,在全球范围内,城市化程度与粮食不安全程度成反比,农村地区的粮食不安全发生率始终高于城市地区。2023年农村地区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的发生率为31.9%,而城市周边地区为29.9%,城市地区为25.5%,城乡差距显著。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频发,也对全球粮食生产体系造成显著影响,加剧了粮食供给的不确定性。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粮食短缺和营养不良问题,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亟须改革。在此背景下,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既是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战略需要,也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维护国家粮食主权和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处理好四对关系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虽然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规划》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很大进步空间。我们要提升自身认识,处理好主粮生产与非主粮生产、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粮食自给与国外大市场这四对关系。
(一)协调主粮生产与非主粮生产
处理好主粮生产与非主粮生产的关系,关键在于落实大食物观,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主粮生产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必须坚持稳定面积、提升单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同时,非主粮作物,如大豆、蔬菜、水果等,也是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科学规划两类作物的种植布局,在确保主粮基本自给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非主粮作物生产。要通过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模式,优化生产结构;通过建设优势产区、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建立健全利益调节机制,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合理安排种植结构,实现主粮生产与非主粮生产协调发展。
(二)兼顾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
处理好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关系,核心是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长期以来,种粮比较效益低是制约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也影响着农民增收。要通过完善种粮补贴政策、健全价格支持制度、创新金融保险服务等措施,切实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同时,要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让农民在产业链中获得更多收益。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提升规模效益。要鼓励粮食加工、农产品物流等配套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让种粮大县和种粮农民共享发展红利,实现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良性互动。
(三)平衡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
处理好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关键是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粮食增产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节水农业、循环农业等模式,减少使用化肥农药,提高耕地质量。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要创新耕作制度,推广保护性耕作,实施农田生态工程,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单产,降低农业生产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引导农民践行生态环境友好行为,实现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统筹粮食自给与国外大市场
处理好粮食自给与国外大市场的关系,重点是要坚持立足国内、适度利用国际市场。要始终把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作为根本,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同时,要科学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要加强国际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建立健全粮食进出口调控机制,合理确定品种结构和贸易规模。要积极参与全球粮食治理,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要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通过适度进口调节国内供需关系,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三、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实现路径
《规划》的出台,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坚强支撑。要以《规划》提出的“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及相关意见为指导,结合实际,在处理好主粮生产与非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213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