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促进就业创业工作高质量发展
同志们: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就业创业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探讨如何将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推动就业创业工作实现新发展。
一、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就业创业相关要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将其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强化就业优先导向,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重点群体政策支持体系,激发就业创业活力,营造公平就业的良好环境。
(一)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全会强调,要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积极推动就业政策与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协同发力,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这意味着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就业因素,优先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发展,推动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例如,在推进产业升级过程中,要注重培育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拓展就业新空间;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实施中,要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促进就近就业。
(二)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全会提出,要适应这一变化,建立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机制,加强就业岗位调查,及时发布急需紧缺职业需求目录,增强人力资源开发的前瞻性。同时,要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深化技能中国行动,启动技能强企行动,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通过这些措施,使劳动者的技能与市场需求相匹配,解决“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问题。
(三)完善重点群体政策支持体系。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全会指出,要始终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完善财政、税收、金融等支持政策,强化岗位开发,畅通基层成长成才路径,优化衔接校内校外服务,确保青年就业水平总体稳定。对于农民工,要坚持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并重,培育壮大劳务品牌,完善外出务工服务体系,稳定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就业规模。此外,还要畅通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求助渠道,完善援助机制,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
(四)激发就业创业活力。创业是就业的重要增长点,能够带动更多人就业。全会提出,要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使就业服务更加可及、更加均等、更加专业;完善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健全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创业活动支持体系,优化政策支持、场地提供、资源对接一揽子举措,提升创业质量。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劳动者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五)营造公平就业的良好环境。公平就业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全会强调,要不断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协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市场监管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有效治理就业歧视、欠薪欠保、违法裁员等乱象,畅通社会流动渠道。为劳动者提供公平竞争的就业机会,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让每个人都能在就业创业中实现自身价值。
二、就业创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一)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就业是人们获得收入、维持生计的主要途径。有了稳定的就业,人们才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从而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就业是家庭经济的重要支柱,关系到家庭的稳定和幸福。例如,一个家庭中如果有成员失业,不仅会导致家庭收入减少,还可能引发家庭矛盾和社会问题。同时,就业也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通过工作,人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二)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充分就业能够减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当大多数人都能找到工作,安居乐业时,社会秩序就会更加稳定。相反,如果失业率过高,大量人员失业,就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失业人员可能会因为生活困难而产生不满情绪,甚至采取极端行为,对社会安全构成威胁。此外,就业还能够促进社会公平。通过就业,人们能够在社会中获得平等的机会,实现自身的发展,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创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创业能够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创业者通过发现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新服务,开拓新市场,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例如,互联网创业企业的兴起,不仅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如软件开发、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同时,创业还具有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一个创业项目往往能够带动一批人就业,从直接的员工招聘到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都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据统计,每1个创业者平均可以带动3-5人就业。
(四)就业创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就业创业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一方面,就业创业能够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从而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又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当经济繁荣时,企业生产规模扩大,需要招聘更多的员工,同时也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此外,就业创业还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三、当下就业创业形势与面临的困难
(一)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庞大。据统计,2024年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500万人,而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有限,难以满足全部劳动力的就业需求。特别是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存在。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重点群体之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997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较高,对就业岗位的质量、薪资待遇、发展空间等要求较为苛刻,而市场上能够满足其期望的岗位相对有限,导致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一些毕业生过于追求大城市、大企业、高收入岗位,忽视了中小城市、基层单位和民营企业的就业机会,也加剧了就业难的问题。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难度较大。就业困难人员主要包括大龄失业人员、残疾人、零就业家庭人员等。这些人员由于自身技能水平较低、就业竞争力不足、身体条件限制等原因,就业难度较大。即使在经济形势较好的时期,他们也往往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扶持。
(二)创业环境有待优化。创业融资困难。资金是创业的重要保障,但对于创业者来说,融资难度较大。一方面,创业者大多是初次创业,缺乏抵押物和信用记录,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资本市场对创业项目的要求较高,很多创业项目难以达到其投资标准,导致融资渠道狭窄。此外,创业融资成本较高,贷款利息、担保费用等增加了创业者的负担,也制约了创业项目的发展。创业政策落实不到位。为了鼓励创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创业补贴、税收减免、场地支持等。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些政策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政策宣传不够广泛,很多创业者对政策不了解,不知道如何申请享受;政策申请流程繁琐,审批时间长,增加了创业者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部分政策条件苛刻,门槛较高,很多创业者不符合申请条件,导致政策受益面较窄。创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创业服务对于创业者来说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创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创业培训质量不高,内容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创业者的实际需求;创业孵化基地数量不足,服务功能不完善,无法为创业项目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创业咨询、法律援助、市场推广等服务缺乏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服务水平较低。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创业者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成功率。
(三)就业创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技能人才短缺与普通劳动力过剩并存。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目前我国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技能人才短缺。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如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对高技能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213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