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央一号文件学习心得汇编(8篇)

2025中央一号文件学习心得汇编
(8篇)
目录

1.从“中央一号文件”解锁乡村振兴“实干密码” 2
2.从中央一号文件解锁乡村振兴“三大密码” 6
3.借中央一号文件之力 奏响人才振兴“三部曲” 10
4.紧跟中央一号文件 念好才聚乡村“实字诀” 13
5.领悟“一号文件”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16
6.领悟中央一号文件 解锁乡村振兴“增”字密码 19
7.学好中央一号文件 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2
8.中央一号文件擘画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 25

从“中央一号文件”解锁乡村振兴“实干密码”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文件立足新发展阶段,紧扣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围绕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乡村治理等重点领域作出系统部署,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朝受命、夕饮冰”的紧迫感,将使命扛在肩头,把责任揣进心间,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淬炼本领、锻造铁肩,蹚出一条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康庄大道。
    争做田间实干家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回顾历年文件,从夯实粮食根基、筑牢温饱底线,到深化产业融合、拓宽增收路径,再到全方位提升乡村发展质态,我们的工作重点从“保基本”向“促振兴”转变、从“谋发展”向“提质效”迈进,体现的不仅是政策的延续与升级,更是党和国家对“三农”发展规律认识的层层深化。“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党员干部要成为“三农”领域的“行家里手”,就要化身“政策通”,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政策方向和实践要求,建立“目标清单+责任清单+时限清单”,以“学思践悟”筑牢思想根基;要化身“传声筒”,建立“乡村大喇叭+新媒体平台+文化宣传栏”立体传播网,将党的惠农政策传递到田间地头、“飞入”寻常百姓家,以“春风化雨”凝聚群众共识;要化身“领头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搭建平台,吸引更多新农人投身“三农”事业,带动全社会关注“三农”、支持“三农”,以“实干笃行”书写时代答卷。
    且效扬帆破浪人
    2024年,我们收获了一系列亮眼成绩:粮食总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90亿亩,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6%,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这不仅是过往努力的勋章,更是未来征程的序章。“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广大党员干部要牢牢把握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将“中国饭碗”牢牢端稳。要进一步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鼓励发展粮食深加工产业,深化联农带农机制,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形式,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稳住“粮袋子”,更要鼓起农民“钱袋子”。要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引,聚焦生态环境整治和人居环境提升,积极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因地制宜挖掘自然美景、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为美丽乡村建设描“底色”、固“成色”、添“靓色”。
    化作春雨润心田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文件明确提出,要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乡村工匠培育工程等系列行动,为开展乡村人才工作勾勒出清晰的路线图。在乡村振兴一线实践中,要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思路,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建立“需求导向+精准匹配”的协同机制,用好用活科技特派员、乡贤能人、高校毕业生“三支队伍”,让广袤乡土成为人才绽放风采、事业蓬勃发展的热土。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推动广大新农人变身“兴农人”,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把粮食丰收的成果转化为农民增收、乡村繁荣的生动实践。要坚持党建引领,以“强基固本”为抓手,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火车头”,深化“党建+产业”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让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
    从“锄禾日当午”的汗滴禾下土,到“云端种地”的新质生产力——变的是耕作方式,不变的是“农为邦本”的文明基因。如今,历史的如来写作网,正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上挥毫泼墨。新时代党员干部正与亿万农民一道,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奋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壮丽篇章!
    

从中央一号文件解锁乡村振兴“三大密码”

    春风浩荡满目新,乡村振兴正当时。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磅出炉,如同一把精准的钥匙,解锁了乡村振兴的全新发展路径,为广袤乡村勾勒出一幅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崭新蓝图。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入研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文化培育中勇挑重担,让乡村处处洋溢蓬勃生机。
    解锁产业密码,点燃“乡村富美”新引擎。中央一号文件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发展,明确提出要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培育壮大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各地应立足本地实际,深度挖掘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通过“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将小农户融入大产业,实现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有机结合。例如,一些地方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带动了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党员干部要当好产业发展的“助推器”,积极主动为企业和农户牵线搭桥,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深入调研市场需求,帮助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同时,要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乡村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解锁生态密码,绘就“田园锦绣”新画卷。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宝贵财富,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各地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农村生态系统保护,加大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治理力度。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推进“厕所革命”,打造干净整洁、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比如,有的乡村通过推广生态种植养殖模式,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党员干部要做生态建设的“践行者”,带头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引导群众树立绿色发展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整治行动,组织群众开展村庄清洁、植树造林等活动,共同建设美丽家园。同时,要加强对生态环保项目的监督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让乡村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解锁文化密码,涵养“文明乡风”新气质。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人文底蕴和道德规范。各地要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像一些乡村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村史展览等活动,让村民们在参与中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党员干部要成为文化建设的“领头雁”,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养和扶持,提高文化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良好的家风带动乡风文明建设,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氛围。
    乡村振兴是一场伟大的变革,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为这场变革注入了强大动力。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文件精神为指引,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在乡村这片广阔天地里大显身手,解锁乡村振兴的更多密码,书写乡村发展的辉煌篇章,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幸福家园。
    

借中央一号文件之力 奏响人才振兴“三部曲”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这一重要部署,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点亮了前行的灯塔,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引领与推动,我们应紧扣文件精神,奏响乡村人才振兴的“三部曲”。
    广纳贤才,奏响“汇智乡村启新程”的引才序曲。“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需要汇聚各方英才。当前,乡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然而城乡发展差距导致乡村引才面临诸多挑战。各级组织部门应积极作为,秉持“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求贤态度,突破传统引才模式的束缚。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力量,搭建跨区域的乡村人才交流平台,打破地域、职业和身份的限制,让乡村人才需求信息广泛传播。依据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精准绘制人才需求地图,面向科研院校、企业等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型人才,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思维、新技术。同时,充分挖掘乡村本土人才资源,开展“寻找乡村能人”等活动,从乡村的各行各业中选拔出具有潜力的人才,让“田埂上的智慧”得以汇聚,为乡村振兴开启崭新篇章。
    精心育才,奏响“培育栋梁促发展”的育才乐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培育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环节。组织部门应紧紧围绕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完善乡村人才培育体系。整合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打造“云端课堂+实地实训”的培育模式。线上,依托专业教育平台,开设涵盖农业科技前沿、乡村旅游运营、农村电商营销等课程的乡村人才学习专区;线下,建设乡村人才实训基地,邀请农业专家、企业精英深入田间地头、产业一线,进行手把手教学。积极推动“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以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为依托,让人才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通过精心培育,让乡村人才如破土春笋般茁壮成长,为乡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厚待留才,奏响“情暖人心固根基”的留才和声。“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留住人才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保障。要让人才安心扎根乡村,就需全方位优化乡村留才环境。在硬件设施方面,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道路交通、水电通信等设施,让乡村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在软件服务上,营造浓厚的尊才爱才氛围,建立健全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出台人才住房保障、子女教育优先入学、医疗保健绿色通道等政策,切实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设立乡村人才贡献奖,表彰和奖励为乡村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提升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和成就感。以真挚的情感、优厚的待遇、良好的发展环境,让人才在乡村这片土地上安心追梦、扎根发展,为乡村振兴筑牢坚实的人才根基。
    

紧跟中央一号文件 念好才聚乡村“实字诀”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对乡村人才工作做出了进一步强调。为了让乡村能够更好更快地“换新颜”,真正走向全面振兴,就要积极贯彻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有关要求进一步抓实乡村人才工作,切实念好才聚乡村“实字诀”,让更多人才愿意扎根乡村沃土,共同创造乡村美好未来。
    念好“真实有效”的“政策实字诀”,以“政策组合拳”让人才主动奔赴乡村。必须建立更加系统的引才政策体系,将过往零散的优惠政策措施进行优化整合,对没有吸引力的政策及时调整。在经济补助方面,首先要落实“真金白银”的人才各类补贴,并可以采取在初期对税收进行适当减免,在后期根据人才贡献度缩减税收的方式,切实减轻人才压力。在人才激励上,可以结合乡村全面振兴有关工作的特点,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等分别建立针对性强、区分度高、激励性好的优待政策;对有农村工作经验和到乡后取得优异成绩的优秀人才,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特殊待遇、优先支持和荣誉激励。通过一系列的优厚政策“组合拳”,让人才看到诚意、看到实惠,主动奔赴乡村振兴建设当中。
    念好“真心实意”的“服务实字诀”,以“全链条服务”让人才尽快融入乡村。想要打消人才顾虑,让人才放心“入驻”,就要进一步增加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保障好农村交通、水利、通信等方面的需求,并配合村里通过公私合作、合作社联合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让资源带动配置的优化。时刻关注人才生活的困难,通过人才绿卡等措施,让人才在住房、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享受到更有力的保障,并进一步发挥“放管服”作用,设置人才专员为人才做好引导服务,让事项流程减少并能在网上顺利一键办理。同时成立农村乡土人才协会、老乡互助会,多举办联谊会、运动会、才艺比赛等活动,拓宽人才社交面,提高人才幸福感,以及通过定期谈心谈话等方式进一步了解人才诉求,并尽快着手解决,让人才时刻感受到被关注、被重视,真正在乡村安心发展。
念好“务实管用”的“培育实字诀”,以“广阔的前景”让人才自愿扎根乡村。要想让人才真正服务好乡村,就要努力让乡村成为人才发展的“香馍馍”,保障人才在鼓足信心的同时更好地成长,从而带动乡村长久发展。多通过对接院校的方式,让更多专业与农村关联性强的学生走入乡村实习,通过实际的体验,让他们感受到乡村当下的环境变化和优良的发展前景,吃下乡村能为“定心丸”,主动奔赴乡村。鼓励大学教授、科研机构研究员、工程师等在农村地区设立科技示范点,邀请他们在实验的同时兼任导师,通过开设专业技术课堂、沙龙等指导人才加速成长。健全与乡村振兴相关的成果评价、成果转化机制,并采取更具有乡村特色、更符合人才需求的综合评价方式,让人才的专业能力不被埋没,真正在职称评定、先进表彰等方面占据优势。定期邀请高校教授、乡村振兴模范人物等现场讲课,并积极带领乡村人才“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213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