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感悟汇编(5篇)

2025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感悟汇编
(5篇)
目录

1.从“以人民为中心”入手 读懂政府工作报告 2
2.读懂政府工作报告的“稳”字开篇 5
3.读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大目标”和“小日子” 8
4.读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重千钧” 11
5.读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为民、发展、创新” 14

从“以人民为中心”入手 读懂政府工作报告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3月5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投资于人”“免费学前教育”“育儿补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这些报告中的新词热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拳拳爱民之心、孜孜为民之意。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研读报告内容,用心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民至上”理念,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奋力书写为民爱民新篇章。
    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自觉践行初心使命。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党和国家最深厚的根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政府工作报告中从“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到“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从“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到“持续推动城市更新和城镇老小区改造”,坚定不移站稳人民立场是政府工作报告鲜明的底色。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还是千家万户的事。基层干部是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与人民群众距离最近、关系最密切,要扎根基层站稳人民立场,扣好“第一粒扣子”,牢记初心使命,像焦裕禄、谷文昌那样做人、为政,把人民群众“装”在心里,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要在情感上尊重群众、贴近群众,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体谅老百姓的困难和不易,积极解决群众可感可知的“关键小事”,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把握人民愿望,不断厚植为民情怀,始终关注民生民意民情。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这些经常被人民群众挂念在嘴上最朴素的愿望,都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广大党员干部要落实好“四下基层”制度,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民声、了解民意,以“枝叶关情”的同理心摸透“民情实况”。把人民群众的期盼当作努力方向,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当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集中各方力量资源,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真正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尊重人民创造,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激发人民首创精神。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粮食产量首次跃上1.4万亿斤新台阶、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7.7%,一串串亮眼的数字、一项项出彩的成绩,正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的结果。成绩归于人民、源于实干。人民群众身处实践最前沿,对实践变化感知最敏锐、感受最深切,意见建议也最聪慧、最管用。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走到田间地头、走进车间班组,多些调查研究、少些文山会海,及时发现总结人民群众创造出的好做法、好经验。同时,要保障人民群众建议畅通表达,通过网络问政、居民议事、民意恳谈等形式,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进来,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
    

读懂政府工作报告的“稳”字开篇

    春潮奔涌,万象更新。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开篇,一个“稳”字为全文奠定基调,2024年“稳”的态势巩固延续,经济规模稳步扩大,就业、物价总体平稳,民生保障扎实稳固。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稳”字背后的战略意义、民生温度与时代担当,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把稳初心“舵”、走稳实干“路”,奋力谱写国家富强、人民安康的时代新篇。
    读懂“稳”的战略意义,以“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不懈定力,把牢经济发展“方向盘”。“发展才是硬道理。”从“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4.9万亿元、增长5%”到“对外贸易规模创历史新高,外汇储备超过3.2万亿美元”,从“‘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到“‘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这些发展成果,见证了过去一年我国经济稳步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提升的坚实步伐。方向明,则步履坚。广大党员干部要立足岗位、保持定力,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的政策方针做好、做实,勇挑重担、真抓实干,积极投身发展建设“主战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推动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读懂“稳”的民生温度,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初心,绘就民生幸福“实景图”。“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1%”到“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从“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到“基本教育、养老、医疗等保障力度加大”……一项项民生成绩单,汇聚成贴近民心的民生温度。广大党员干部要深知“人民”二字重千钧,始终站稳“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人民立场,多深入一线、常贴近基层,用“实干脚步”丈量民意,用“民情日记”记录民声。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把百姓的期盼扛在肩上,不畏“难事”、不嫌“烦事”、不拒“揪心事”,踏实地干、认真地学,努力成为基层工作的“行家里手”,让改革发展红利普惠大众,让老百姓真真切切过上稳定幸福的好日子。
    读懂“稳”的时代担当,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进姿态,谱写改革发展“新篇章”。“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过去一年来,面对国内外多重压力的复杂形势,我国在经济、社会、科技等多领域仍能取得卓越成就,这份稳中有进的发展实绩,离不开全国上下广大干部群众的齐心奋斗。家事国事天下事都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凝心聚力、砥砺前行,面对的工作虽然千头万绪,前行的道路纵使荆棘丛生,然而“奋斗”二字可帮助我们迎难而上、踏浪前行。新时代党员干部要砥砺“宝剑锋从磨砺出”的信心与决心,遇到困难勇当“破风手”,直面挑战敢登“最险峰”,始终以笃行不怠的干劲、只争朝夕的拼劲、抓铁有痕的韧劲,爬坡过坎、滚石上山,努力将中国式现代化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读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大目标”和“小日子”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既蕴含着“国之大者”的深远考量,也饱含着“枝叶关情”的民生温度。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让国家的“大目标”与百姓的“小日子”同频共振,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从“蓝图愿景”到“现实图景”,在“质”与“量”的平衡中锚定前行航向,用发展“大目标”托举百姓“稳稳的幸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国内生产总值目标设定为5%左右,这一数字背后是对“质”与“量”的精准把握。过去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通过果断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经济增速从二季度的4.7%回升至四季度的5.4%,最终实现全年5.0%的增长目标。然而,单纯的经济增速并非终极目标。报告中“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的表述,揭示了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增长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的清醒。一方面,要深刻理解5%增速背后的战略考量,摒弃“唯GDP论”的思维定式,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未来产业等领域主动作为;另一方面,要将“居民收入增长”的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持续发力,真正实现“以发展促民生,以民生稳发展”。
从“民生清单”到“幸福账单”,在“紧”与“松”的辩证中优化政策供给,用改革“大手笔”书写生活“暖暖的日常”。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这一决策背后是“节用裕民”的治理智慧,既体现了政府过“紧日子”的决心,更彰显了让百姓过“好日子”的担当。新增11.86万亿元政府债务的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民生投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到老旧小区改造,从医疗费用报销到养老服务提升,从促进生育政策到教育资源扩容,每一项都直指群众的“急难愁盼”。广大党员干部要秉持“既要精打细算,又要用心用情”的理念。一方面,要严格落实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坚决杜绝铺张浪费,将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切实提升民生项目的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213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