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学习贯彻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系列述评汇编(12篇)

2025年学习贯彻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系列述评汇编(12篇)
目录

1.以高质量组织工作促进高质量发展 2
2.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 10
3.把显绩做实 把潜绩做深 13
4.锻造现代化建设行家里手 18
5.严管厚爱出生产力 22
6.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26
7.“轻车”添活力 “壮马”增动力 30
8.“绣”出基层善治新图景 35
9.汇聚“新”力量 激发“新”动力 39
10.锻造新时代先锋力量 42
11.给人才创新多些历史耐心 46
12.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50

以高质量组织工作促进高质量发展
——学习贯彻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①?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日前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今年组织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现推出系列言论,交流组工干部学习体会、贯彻落实思路举措,敬请关注。
    把“看家本领”学到手
    不能光靠“头脑想”,不能只靠“笔头悟”,还要放到实践中去“用”,而且要多用会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真正让党的理论知识入脑入心入行动,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理论学习不能仅仅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必须深化巩固。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重要内容,创新采取组团式研学、专题辅导学、培训轮训学、交流研讨学、实地观摩学等学习方式,开展深入学、系统学、重点学、反复学。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切实掌握其中的理论观点、思想方法,准确把握其中的理论内涵、思想精髓、实践要求,着力提升理论水平、增长见解见识,真正读出“真理味道”、悟透“活的灵魂”、学到“看家本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全面理解理论不能光靠“头脑想”,不能只靠“笔头悟”,还要放到实践中去“用”,而且要多用会用,才能把理论所学转化好,在实践中做到成竹在胸。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理论武装的针对性、实效性,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净化心灵、提高觉悟、提升境界的高度自觉,转化为把握规律、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生动实践,切实帮助解决基层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各项工作全面提质增效。
    以正确政绩观干事创业
    摆正“近”和“远”的关系,切莫下“表面功夫”、搞“面子工程”,要多算大账、稳扎稳打,推动事业健康发展
    政绩观就是一面明镜,党员干部的为政理念和使命担当,都能从中看到。作秀者、造势者,追求的是私心私欲;实干做事者,呼应的是民心民意。价值观不同,结果必然南辕北辙。
    揆诸现实,有的干部热衷打造领导“可视范围”内的项目工程,生怕领导“看不到”,却对群众满不满意视而不见;有的蛮干乱干,频繁“换赛道”“翻烧饼”,急着烧上任的“三把火”;有的独断专行,不考虑客观规律,“一言堂”定论、“拍脑袋”决策……一旦政绩观发生了错位,不仅于个人成长有害,更会贻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要弄清“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等一系列问题,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站稳为民立场,把从政的“第一粒扣子”系牢系好。要多算大账、稳扎稳打,认清“显”和“潜”的位置,理清“公”和“私”的边界,摆正“近”和“远”的关系,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真出业绩、出真业绩。
    点亮新就业群体“满天星”
    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实际需求,就近就便提供贴心服务,让新就业群体累了能歇脚、饭凉能加热、心烦能倾诉
    随着新经济新业态的加快发展,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货运司机等一大批“云”上工作者应运而生,他们奔波在路上正逐步成为服务市民生活、助力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抓住新就业群体工作的特性,让新就业群体凝聚在党旗下,获得更多的城市归属感、幸福感,实现新就业群体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与传统领域相比,新业态经济往往以互联网平台为纽带,其工作领域大多“在路上”“在云端”,并普遍存在发展扩张快、工作人员流动性强、组织架构变动频繁等问题,传统劳动管理关系的党组织模式难以实现有效覆盖。为实现党组织对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有形有效覆盖,要变革工作思路,深入探索党组织覆盖新路径,以“点、块、链”立体推进的方式,引导新业态企业沿着业务链条把党组织延伸覆盖到业务板块、分支机构、项目团队上面。按照“便于管理、应建尽建、能建快建”原则,把流动党员组织起来,成立货运司机、网络主播、外卖员等行业党支部,有效破解新就业群体组织覆盖难题,切实做到新业态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和工作就推进到哪里。
    此心安处是吾乡。快递物流、外卖送餐员等新就业群体,作为城市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穿梭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服务着千家万户,但却存在着“我不属于这里”的心态。要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实际需求,为新就业群体就近就便提供休息、饮水、停车等贴心服务,适时开展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健康义诊等关爱,让新就业群体累了能歇脚、饭凉能加热、心烦能倾诉。要统筹政策、资源和力量,推动形成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上下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当好新就业群体看得见、找得着的“娘家”,让新就业群体“心有所属”。
    让人才活力竞相涌流
    坚持“量体裁衣”,知人善任、按需选任,把人才放到最适合的环境、最适合的岗位上,真正让人才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关键变量。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迫切需要打开视野、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人才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人才之幸,在遇伯乐。只有善于发现、培养、集聚人才,才能更好地使用、配置人才。要从事业发展需求出发,掌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优点和缺点,精准分析人才年龄知识、经验阅历、性格气质、能力特点,充分挖掘各领域智力资源“富矿”,广泛吸引补科技短板之人才、可突破技术之人才、能转换科研成果之人才,不断拓宽“人才库”、丰盈“人才池”、建好“小高地”。
    激励机制是人才活力迸发的“阀门”。激励有方、进步有梯,就能让人才为事业发展持续奋进、释放出创新创造的最大活力。人岗匹配、人岗相宜不仅有利于促进人才智力的最大输出,还能更好地激发人才源动力、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1+1>2”的人才工作效果。要坚持“量体裁衣”,知人善任、按需选任,把人才放到最适合的环境、最适合的岗位上,真正让人才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要建立完善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的薪酬体系,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创新创造、业绩贡献的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积极性主动性。要不断简化优化不合时宜的臃肿环节,最大限度减轻人才不必要的负担。要进一步改进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导向,优化人才职称评价标准,形成各类人才脱颖而出、能者可上、有序而进的良好态势,促进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当好“两个维护”排头兵
    把“讲规矩”作为底线要求,筑牢纪律规矩意识,以规矩服人,不走形式,不搞变通
    打铁必须自身硬。组工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政治上绝对可靠、对党绝对忠诚”的重要要求,做到最讲政治、最讲大局、最讲公道、最讲担当、最讲奉献、最讲规矩,自觉做“两个维护”的排头兵。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诚老实是共产党人的基本素养。对党忠诚就是讲政治,组工干部既是党的政治建设的落实者也是执行者,应走在各级党员干部的前列,做出表率、勇当标杆,对标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把党性观念根植于心,加强党性修养、提升思想素质、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操守,切实让对党忠诚、绝对可靠成为政治、思想和行动自觉,时刻做好万分准备,以绝对忠诚的政治自觉,始终保持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自古以来,规矩就是一种约束,一种准则,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境界。在毛泽东致妻兄杨开智的家书写道,“不要有任何奢望,一切按正常规矩办。”规矩就是要遵守的,任何人都没有特权。组工干部更要把“讲规矩”作为底线要求,筑牢纪律规矩意识,时刻敬畏纪律,严格遵守规矩,恪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及党的“六大纪律”,要有凡事按政策、遇事讲规矩的习惯,按规矩办事,以规矩服人,不走形式,不搞变通,发自内心地拥护纪律、执行制度、坚守规矩,将规矩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该请示的必须请示,该报告的必须报告,不泄露组织安排、不乱议人事决定、不打听工作秘密,以绝对可靠的担当意识,争做工作中的规矩人。
    “修身立德,从严从实”。廉洁自律是党员干部的基本品格,是做人做事的底线。作为组工干部,更应保持清醒头脑,不为物欲所惑、不为利益所动,以修身立德之行,做到严以律己,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谨言慎行、防微杜渐,坚决做到“心不贪、身不斜、手不伸、嘴不馋”,干净干事、干事干净,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顶得住压力,时刻警醒自己,从不敢、不能到不想,身子正、腰杆直、底气足,切实树立“可信、可靠、可敬、可亲”的组工干部良好形象,以绝对公道的严实自律,争做平日里的干净人。
    

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
——学习贯彻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②?

    正确用人导向,是指引干部成长进步的风向标,是引领干部干事创业的指挥棒。只有精准识才、精准用才,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提供机会和舞台,才能激发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内生动力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用人干事,重在导向。正确用人导向,是指引干部成长进步的风向标,是引领干部干事创业的指挥棒。日前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强调,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这是着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重申的重要要求,对于在新征程上更好推动和激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尤为重要、十分迫切。
    选人有准头,干部有奔头
    如果一个地方在选人用人上,一边鼓励干部以干立身,一边又对投机取巧者青睐有加;一边鞭打快牛,一边又让老黄牛干部吃亏,结果只能是“劣币驱逐良币”,让干事创业的干部失望。只有精准识才、精准用才,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提供机会和舞台,才能激发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内生动力。各级党组织及组织部门肩负选贤能、育良才的重任,要坚持依事择人、因事育人、知事识人,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激励干部精神抖擞担当作为,锻造锤炼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政治过硬是党员干部第一位的要求
    事业都成于实干,实干才能出实绩
    只有更加突出实践实干实效,引导和促使干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是一些地方干部管理中长期存在的顽症。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就要求建立更加科学规范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干部干了什么事、干成了多少事、干事效果好不好作为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让干得好的考得好、考得好的用得好,切实了解掌握干部做过的实事、解决的难事、办成的大事。这样,才能选出发展最急需、组织最满意和群众最期盼的干部。
    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目的是激励干部更好担当作为、干事创业,这就需要把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统一起来,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既要加强监督约束,防止干部不作为、乱作为;也要加强激励保护,引导干部敢作为、善作为。实际工作中,尤其要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认真容错纠错,为担当者担当护航、为干事者撑腰鼓劲,破除“干得越多、错得越多”的洗碗效应,有效解决干部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心无旁骛、全力奔跑。

把显绩做实 把潜绩做深
——学习贯彻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③

    “潜绩”是“显绩”发展的基础,“显绩”是“潜绩”积累的结果,二者都是政绩,不可偏废。要深入剖析干部在“显绩”上的创新突破,洞察其在“潜绩”中的战略远见,实现对干部的全面考察、准确评价、动态考核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强调,以正确政绩观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影响着干部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既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揆诸当下,少数干部存在政绩认知偏差,把周期短、可量化的“显绩”当作仕途升迁的“敲门砖”,将周期长、见效慢的“潜绩”看作他人政绩的“铺路石”。事实上,“潜绩”是“显绩”发展的基础,“显绩”是“潜绩”积累的结果,二者都是政绩,不可偏废,更不能厚此薄彼。抓“显绩”时,不能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如果干事热衷走捷径,项目追求“短平快”,对生态、医疗、教育等长期性艰巨性工作敷衍塞责、对“前任”留下的“旧账”一味推脱,醉心作秀而非做事,沉迷“造势一时”不思“造福一方”,将会导致根基不稳、后续乏力,徒留表面繁华而内里虚空的发展泡沫。抓“潜绩”时,不应好高骛远、纸上谈兵,不能因专注长远规划而忽视民生急务,不能闷头干事却不及时展示项目进展。要深刻领悟“显绩”与“潜绩”的内在联系,抓当下、办实事,谋长远、计未来,统筹兼顾、找准平衡、精准发力,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强化政绩教育,拧紧理想信念总开关。理想信念不坚定,政绩观就会出现偏差,要引导广大干部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格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摒弃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心态,始终着眼国家整体利益和人民长远幸福,奋发向上、久久为功。要不断强化理论武装,将政绩观教育纳入干部培训教育必修课程,邀请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一线骨干、先进典型等现场授课,深入解读党的理论与方针政策,引导干部树立长远眼光和全局意识,筑牢防范“政绩冲动症”的安全堤坝。抓好党性教育,用好忠诚教育学堂、廉政教育基地等教育资源,常态化开展党性教育活动,引导年轻干部感悟革命先辈的奋斗意识和奉献精神,不断校正政绩观偏差,做到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既求脚踏实地的“显绩”,也做泽被后人的“潜绩”。深化正面宣传引导,以谷文昌、杨善洲、焦裕禄等典型为榜样,营造崇尚实干、注重长远发展的良好氛围。
    强化政绩考核,树立干事创业风向标。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工作特点和职责要求,量体裁衣、精准设置考核内容,将急功近利出政绩、劳民伤财搞形式、数据造假掺水分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列入负面清单,对发生工作变动的领导干部,动态考察其负责工作的衔接程度与推进效果,引导干部防风险、明底线、守红线。拓宽考核评价渠道,综合运用历史纵向对比、区域横向比较、内外环境同期分析等方法,深入剖析干部在“显绩”上的创新突破,洞察其在“潜绩”中的战略远见,避免偏听则暗、以偏概全,实现对干部的全面考察、准确评价、动态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避免出现考用“两张皮”、结果不落地等现象,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养、评优评先、激励约束等紧密挂钩,对既注重“显绩”又重视“潜绩”、工作成效显著的干部,在评先评优、提拔使用、晋升职级等方面优先考虑、重点倾斜,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优秀者优先,实现“用好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良好示范效应。
    强化执纪监督,扎牢遵规守纪铁篱笆。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是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有力保障。要用好执纪监督的“聚光灯”“显微镜”,将干部政绩观偏差问题控制在源头、发现在苗头、遏制在念头,从根本上避免干部唱高调、图虚名、务虚功。建立全方位的干部监督网络,充分运用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手段,通过实地督导、明察暗访、专项检查等方式,充分吸纳领导同事、服务对象、基层群众等群体的意见建议,强化对干部“显绩”成色与“潜绩”后劲的监督,精准把控干部在干事创业中政绩观的细微偏差,及时敲响警钟并加以纠正。健全责任追究和政绩回溯体系,综合考虑政绩的动态性和周期性,延长干部政绩考察和问责追责周期。到发生岗位交接变动的单位进行考察,对新官上任“另起炉灶”、盲目推翻前任规划、沉浸式打造个人招牌的及时提醒,对热衷于快速创造“显绩”、忽视民生“潜绩”,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社会不稳定等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维护政策的连贯性与可持续性,推动地区稳定健康发展。健全容错纠错制度,精准界定容错界限与纠错流程,为干部的无心之失、探索之误提供容错空间,并跟进纠错指导,鼓励干部敢为敢试、善作善成,帮助“跌倒干部”放下包袱拾信心、重振旗鼓再出发。
    

锻造现代化建设行家里手
——学习贯彻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④?

    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解决的矛盾问题、战胜的困难阻力,一点也不会比过去少,解决起来也更考验勇气和智慧,亟须增强广大干部的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
    近日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指出,要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能力是干事之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全面提升干部能力,特别是推进现代化建设能力尤为重要、迫切需要。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解决的矛盾问题、战胜的困难阻力,一点也不会比过去少,解决起来也更考验勇气和智慧,亟须增强广大干部的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从实际看,党员干部的能力总体素质是好的。但要看到,面对现代化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部分干部在能力上仍存着在一些问题不足。比如,有的政治能力弱化,缺乏政治敏锐性,对国内国际局势演变不研究、不分析,对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理解不深、把握不透,应对重大考验束手束脚、“本领恐慌”;有的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力有欠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水平还不够;有的领导能力虚化,调查研究“走过场”,盲目决策“拍脑门”,制定政策“水土不服”,缺乏前瞻思考和底线思维,对潜在的风险隐患预判不及时、防范不到位;有的工作能力软化,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固守“老办法”、“旧经验”,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守株待兔”、“蹈故习常”,服务群众不深不实,推动发展本领不足。
    干部能力的“供给侧”和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侧”供需脱节,既有干部主观上的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懈怠、内驱力不足的因素,也有用新机制、新手段、新举措加强干部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不到位的问题。新征程上,要把提升能力、增强本领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夯实理论根基,全面提升履职能力,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努力练就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的真本领、硬功夫。
    练就过硬本领,需要组织培养。理论素养是最根本的本领。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深刻把握“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重要内涵,深切感悟“六个必须坚持”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好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才能在现代化建设中不迷失方向。要靶向发力、精准“育苗”,紧扣本地区发展大势和中心大局,抓实专业能力训练,紧密结合现代化建设的本领需要,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方式方法,大力开展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应急处置等基层渴求、干部渴盼的专业能力培训,用好用活高校院所、厂办车间等特色资源,把培训办到大学校园、办到科研一线、办到实践基地、办到需求前沿,以“小、专、精、实”的高质量培训赋能干部专业能力提升。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鼓励引导一线实践锻炼,推动干部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信访维稳、应急处突等急难险重主战场,深入产业发展、园区运营、科技创新等现代化建设主阵地,在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加快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干部相互挂职,让干部在陌生的土壤“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向外伸展”,在完成复杂棘手任务、应对风险考验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早日成长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
    “责重山岳,能者方可当之。”担好应尽之责,全面提升现代化建设能力,干部要树牢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常思常悟、常用常新创新理论,自觉推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把提高政治能力作为终身必修课题,时时处处从政治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把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和奋斗目标,吃透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施政纲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现代化建设需求需要,优化发展思路、科学制定政策、热情服务群众,真正将“国之大者”“党之大计”了然于胸、付诸于行。修好政绩观这门必修课,弄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时刻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想事谋事干事,扎扎实实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严管厚爱出生产力
——学习贯彻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⑤

    管住手脚,是为了更好地放开手脚。要在纪法框架内大胆创新、积极作为,把纪律挺在前面,捆住“拍脑袋”决策、“拍桌子”立项等乱作为的手脚,做到手脚管放有度、开合自如,真出业绩、出真业绩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强调,要把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统一起来,激励广大干部锐意进取、奋勇争先。严管厚爱出战斗力和凝聚力,关心鼓劲出向心力和创造力。党员干部既要在纪律上管住手脚、安心干事,又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放开手脚、担当作为,争做遵规守纪明白人、干事创业行动派。
    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从严管理监督,既是整治干部乱作为的利器,也是督促干部锐意进取、奋勇争先的前提。然而现实中,把严管与担当割裂开来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党员干部把纪律当“稻草人”,缺乏敬畏心,认为只要不碰大是大非问题就情有可原;有的把纪律当“挡箭牌”,以约束太多、管得太严为借口不担当不干事,破坏干事创业的生态环境,阻碍改革创新的发展进程。如此种种,皆是抱着“非此即彼”的思维,没有把握好严管与担当的关系,甚至把“有畏”当作“不为”的借口。
    严管是担当的重要前提和底气所在,既不能缺位,也不该越位,具体该怎么严、严到什么程度,还得心中有谱、操作精准。要坚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常态化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推动干部在改革中准确把握政治方向和职责使命。要充分考虑基层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对改革工作进行总结盘点和分析研判,进一步规范问责主体,从问责情形、方式、程序等方面细化问责情形,防止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守分寸,坚持问题导向,区别不同情况,仔细辨明改革任务直接职责与领导职责、团体职责与个人职责,摸清责任事实,合理区分责任追究的界限。严格按照党章、党纪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的要求,原原本本执行管理,既不打折,亦不扩大,切实做到问之有据、追之有规,真正把“板子”打准、打稳、打到位。
    管住手脚,是为了更好地放开手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繁重,触及的利益矛盾更加复杂,遇到的干扰困难更加庞大,意味着党员干部必须敢作敢为、转变思路、创新方法,坚持实干为要,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真正做到勇挑攻坚克难的“千斤担”,敢啃阻碍发展的“硬骨头”。要在纪法框架内大胆创新、积极作为,把纪律挺在前面,捆住“拍脑袋”决策、“拍桌子”立项等乱作为的手脚,做到手脚管放有度、开合自如,真出业绩、出真业绩。要树立“以实绩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鲜明导向,突出事业为上、以事择人,让想干事、善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脱颖而出,让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淘汰没落。要建立干部考核“先进奖励、倒数诫勉、末位淘汰”制度体系,健全干部待遇激励保障机制,完善公务员奖励制度,用好用足职务职级“双向通道”,大力宣传表彰先进典型,选树奖励一批改革闯将、猛将、干将。深化落实改革干部“能上能下”规定,有效挤压“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躺平式干部生存空间。
    从严管理监督目的不是让人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而是坚持严而有度、爱而有方,要以组织为干部担当,推动干部为事业担当,真正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要落实落细“三个区分开来”,用好典型案例成果,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政策界限,优化工作程序,精准区分失误和失职、因私和因公、违规和试错、敢为和乱为,消除“洗碗越多摔碗越多”的顾虑,让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党员干部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敢于为勇担当、有本事,坚持原则、个性鲜明的干部说公道话。要严厉打击诬告陷害行为,及时为受到不实举报的干部澄清正名、撑腰鼓劲。要认真开展受处分、处理干部跟踪回访工作,帮助其卸下“思想包袱”,做实敢管敢严、当宽则宽,切实为真正担当负责者兜底赋能,保护和激发改革创新热情与积极性。
    

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学习贯彻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⑥?

    基层党组织是政治组织,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首先就是要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基层、扎根在基层。有强大的组织能力,党组织才有力量。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组织建设,抓好班子,加强管理,把组织制度落实好,把组织监管抓到位,把组织功能发挥好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指出,着力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政治功能是党组织的基本功能;组织功能服务于政治功能,是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基础和保证。只有强化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让党的各级组织都健全、都过硬,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党的领导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确保全党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制胜秘诀。自诞生起,就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度重视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延安时期,党中央和毛主席用“嘀嗒、嘀嗒”的电台指挥,全党全军做到听党指挥,做到令行禁止、严守纪律,以无条件地执行和一致地行动,赢得了胜利、凝聚了民心。这后面彰显的是各级党组织坚定的政治信仰、严密的组织体系。脱贫攻坚中,党中央一声号令,全党尽锐出战,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党员干部精兵强将直插一线,带领群众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实践反复证明,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充分发挥,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新时代以来,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应变局、育先机、开新局,更加需要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必须清醒看到,当前一些地方的基层组织在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发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政治能力不强,缺乏政治敏锐性,不能从一般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也不能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有的组织能力不强,在新业态等地方组织覆盖上还不能做到有形有效,在组织群众上还存在不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213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