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力量和显著优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发挥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的辐射作用,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强大的人才竞争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将“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阶段性目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更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阵地。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摆到核心位置,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又红又专、全面发展
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要树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明确价值塑造在人才培养中的首要地位,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引导学生树立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志向,培养赤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使命担当,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按照“八个相统一”标准和“六要”要求,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鲜活素材,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要把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作为抓手,着力打造具有浸润式思政教育效果的生动课堂,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推动学生更好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要健全“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坚持“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丰富美育课程和美育资源供给,引导树立正确劳动观。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要完善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的就业引导工作机制,增强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性,加大重要领域地域的人才输送力度,教育引导学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把个人发展融入伟大事业之中,到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夯实本科教育基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辨能力和高远志趣
培养人才是大学对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贡献,本科教育是培养一流人才最重要的基础。实现基础研究重大突破、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和应对人类发展共同挑战,迫切需要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文理渗透、通专融合的培养方式,培养具备健全人格、宽厚基础、创新思维、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
要创新多样化招生选拔机制,提升自主选拔的科学性、规范性,推动实现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早支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全链条。同时自觉承担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责任,持续实施定向招收边远、民族等地区优秀学生的专项计划。要打破传统以学科为主导的人才培养逻辑,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要强化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和模块化,给予学生自主设计培养方案等更多学习自主权,建立本研贯通培养新模式。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210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