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想主题党课讲稿:学思践悟法治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法治思想主题党课讲稿:学思践悟法治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0xx年xx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为专章进行论述和专门部署。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沿革
    (一)历史背景
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下萌发、成长、形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中应用、检验、升华,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快速发展基础上的飞跃。
19xx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目标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构成邓小平法制思想的核心内容。19xx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19xx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20xx年,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我国逐步实现了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向“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转变。20xx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法治建设逐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进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由此,我国实现了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向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转变、升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
新时代以来,我们要用“法治体系”替代“法律体系”“法制体系”等不正确的表述形式。法律体系只强调法律自身,也就是侧重于立法,而法治体系则包含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多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治国理政须臾离不开法治。我们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解决我国当下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提出
20xx年xx月xx日至xx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正式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核心要义体现为“十一个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新时代我国基本国情,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要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以及怎样实现目标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必将引领我国由法治大国迈向法治强国,最终成为世界法治的标杆。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前者是19xx年提出的,彼时我们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很多地方仍处于相对贫穷的状态,如今经过四十多年的奋斗,无论身处哪个地区,从事何种职业,所有人都深切感受到了生活上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平衡,指的是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指的是同一地区经济、生态等方面发展的不充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我们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人民是我国的立法主体,是国家的主人,而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主体是资产阶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如何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立场?第一,我们要时刻谨记,法治建设,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比如,要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标准,保障司法领域的公平正义;要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严格执法的重要准绳。法治建设必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不断推进人民的美好生活作为法治改革与创新的逻辑起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第二,我们要充分理解我国现代法治理念,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这句话的前提是公权力机关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依法治国”的“依”是“依据”的意思,也就是说国家机关要依据人民制定的法律行使权力,规范自身行为。一方面,“法定职责必须为”,公职人员要切实担起责任,好好做事;另一方面,“法无授权不可为”,公职人民不能滥用权力。对这一问题,我们要好好把握,理解透彻,否则很可能给自己、给组织带来麻烦,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程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这句话指明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目标,各级部门要以“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开展工作的立足点。“科学立法”,即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立法的主体。“严格执法”,即国家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据人民制定的法律从事各项执法活动,真正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公正司法”,即面对有利益争执的双方,司法机关通过判决让双方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只有法治观念植根于民心,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法治中国才能形神兼具,行稳致远,才能实现“全民守法”。所以,“法治观念植根于民心”是实现“全民守法”的重要前提。那么,如何让“法治观念植根于民心”,只有让人民感受到法律给中国带来的光明前景、给社会带来的安定和谐、给每个人的发展带来的美好前景,人民才能发自内心地尊重法律,才能萌生学习法律的动力,从而自然而然地用法律保护自己。
    (二)战略思想:“十一个坚持”
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集中体现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十一个坚持”,分别是: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这“十一个坚持”构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
第一,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全面依法治国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是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所以,必然由党来领导我国的法治建设。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到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是重中之重,对这一点不能有任何怀疑、任何动摇,产生任何不健康不科学的思想。同时,坚持党的领导,要注意一些具体问题,要进一步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如何让党的领导能力更强、方式更科学、地位更巩固?那就是在具体工作中科学制定方针政策,并通过严格执行、公正落实等方式,让全体国民都愿意跟党走,让人民能发自内心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根本立场。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和幸福生活。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最终目的是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到实处。学习、践行、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的目标任务、评价标准就在于是否真正做到了“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195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