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省建设高质量充分就业先行区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2024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新的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召开全省建设高质量充分就业先行区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总结交流经验,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全力推动我省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理解建设高质量就业充分先行区的总体思路
建设高质量充分就业先行区,目的是为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夯实稳就业的基础,紧跟市场脉动促进就业和产业协同,更好实现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匹配、劳动者技能与实体经济发展联动,健全产业结构变迁中的失业风险监测预警和劳动力协同适配机制,更好为宏观决策提供支撑,进一步深化拓展升级促进就业工作的载体、抓手和措施,推进理念重塑、系统重构;重点是围绕就业机会更加充分、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就业环境更加公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就业保障稳步提升的目标要求,以强化就业优先为导向,以促进供需匹配为关键,以夯实基层服务为基础,以推进数据赋能为支撑,以加强风险防控为底线,加快构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服务精准、管理科学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体系,推动××就业工作走在前、做示范、多做贡献。
到2025年,预期目标包括:就业更加充分。全省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保持在120万人,占全国1/10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低于全国水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保持平稳。就业更高质量。三次产业就业比例与产业结构相匹配,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数字经济产业吸纳就业比重显著提升,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到980人;扶持城乡劳动者成功创业15万人;社会保险覆盖面和参保率持续提升;职工工资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相同步,与CPI变化相适应。工作走在前列。就业核心指标完成情况、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就业促进和劳动关系协商协调“两项机制”更加完善,就业公共服务、重点群体就业支持、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三大体系”更加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劳动者权益保障“三项制度”深化提升。
建设高质量就业先行区还要处理好四对关系:一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既要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推进新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在就业高度市场化的情况下,强化政府在就业调控、政策扶持、市场培育、职业培训、服务优化、就业帮扶、环境改善等方面的主体责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是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的关系。既要千方百计开发更多就业岗位,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着力促进就业量的合理增长;又要顺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注重就业质的有效提升,推动实现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就业环境更加公平,就业能力更加良好,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劳动关系更加和谐。三是当前建设与长效机制的关系。既要立足当前办实事、着眼长远建体系,集中资源,精准投向,统筹城乡就业,完善公共服务,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又要加强就业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健全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形成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长效机制。四是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既要紧盯就业领域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瞄准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群体,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举措,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又要结合××财力物力实际来设计实事项目,制定相关政策,完善财政保障,确保聚焦重点,守住底线。
二、强化认识,准确把握建设高质量充分就业先行区的重点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经济社会发展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人口老龄化、产业智能化、就业多元化、诉求多样化等影响叠加,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任务艰巨繁重。××省各级人社部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部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把稳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加大政策支持和工作力度,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全力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夯实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基础。
聚焦就业扩容提质,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实体经济发达,制造业门类齐全,在全国率先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提升到战略层面通盘考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一是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大力发展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积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力稳增长、稳预期、稳就业,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容协同联动、转型升级和就业提质同频共振。二是建设就业友好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动,更大力度强链补链延链,打造“1650”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就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聚化。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就业创业扬帆计划,深化人才使用评价机制改革,健全人才创新创业支持政策,培育更多的“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吸纳就业。强化人社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提供从创办到注销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更好发挥民营企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更大力度支持“智改数转网联”,加强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开发更多数字领域就业岗位。三是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加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促进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科技、环保、教育、社保等政策和就业政策协调配合,建立健全重大政策和重要决策影响就业、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拉动就业、人才项目就业贡献等评估评价机制,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力。
聚焦人力资源开发,促进重点群体就业。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既是促进就业的首要任务,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潜力所在。要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与政府帮扶相结合,促进重点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人力资源塑造。一是内外并重。加快构建覆盖校园内外、贯穿就业全程的帮扶机制,在校时开展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创业意识等培训,毕业前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介、求职技巧等服务,离校后跟进技能培训、就业见习、托底安置等援助,让更多的省内高校毕业生留苏就业。加大宣传、推介和招聘力度,落实生活补助、租房补贴、购房优惠等政策,营造良好的引才用才环境,吸引更多的省外高校毕业生来苏就业。二是城乡互动。持续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大力培育劳务品牌带动规模化,开展东西劳务协作和南北挂钩交流提升组织化,全面推行常住地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均等化,推动农民工融入城市,落地生根。支持返乡入乡下乡就业,深化就业富民助力乡村振兴行动,逐步将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就业政策扶持范围,探索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拉动当地农民就业评估和以工代赈吸纳低收入农民就业的有效途径,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三是老幼共促。进一步完善大龄劳动者就业帮扶措施,研究制定鼓励企业吸纳大龄人员就业的激励政策,对公共就业服务场所进行适老化改造,设立老年人求职专区,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低龄老年人提供技能培训、岗位推介、权益保障等服务,实现老年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健全女职工产假期间企业用工成本分担机制,调整优化女职工产假期间社保补贴政策,鼓励企业推行弹性工作制,开发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方式“定活两便”的“妈妈岗”,做到工作照护“两不误”。
聚焦创业带动就业,突出人才创新驱动。××科教发达,人才众多,以人才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要不断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构建高素质人才驱动高水平创新、高水平创新促进高层次创业、高层次创业带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新机制。一是坚持高端引领。将支持高校毕业生、博士后、专业技术人员等高端群体作为推动创新创业的优先目标,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携带科技成果,以兼职、挂职、参与项目合作、离岗创业等形式开展创新创业,充分发挥人才创业指数效应。鼓励事业单位设置创新型岗位,选派科研人员到企业工作或者参与项目合作,引导激励更多科研人员创造更多优质市场主体,增加就业岗位。开展高校毕业生、高层次人才、创投资本、创新项目“四对接”,促进人才引培与创业就业深度融合。二是推动以点带面。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抓好创业环境优化、创业主体培育、创业服务护航、创业培训赋能、创业政策扶持、金融产品助力和创业载体筑巢“七大计划”,力争每年支持城乡劳动者成功创业20万人,最大限度地释放创业动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开展创业训练营、创业实训等活动,提供项目指导、风险评估、商业实战模拟等“沉浸式”体验,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创意设计成果落地转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聚焦农民工能力短板、产业特点和创业阶段,强化培训、资金、场地、用工、营销等扶持,助力返乡创业项目更好发展。支持就业困难人员创业,鼓励发展夜经济、“后备箱”经济等特色经营,引导其创办投资少、风险小的创业项目。三是放大品牌效应。整合资金、项目、载体和活动,聚力打造“创响××”品牌,办好大学生创业大赛、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大赛等精品赛事,建好大学生创业园、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等各类载体,提供全周期、全链条、全方位政策支持和服务,实现创业资源开放共享。建设长三角区域公共创业服务联盟,聚集创业要素资源,促进服务对接共享,打造核心城市区域性创业就业生态圈。
聚焦人岗精准匹配,创新职业培训机制。××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改造不断加快,对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更为迫切。要坚持服务发展和服务就业并重,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开展“技能××行动”,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一是模式上推行“培训+就业”。深化职业培训体制改革,实现培训政策、培训项目、培训经费、管理机制“四统一”,建立以技能培训上岗率、提升培训稳岗率和创业培训合格率为核心的培训质量监测指标体系,促进“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深度融合。建立培训成本调查机制,制定职业培训政府补贴目录和市场急需紧缺工种清单,对参加培训人员实行阶梯性补贴。二是内容上推行“制造+数字”。聚焦打造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优势产业链,组织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依托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每年培训制造业技能人才40万人以上。聚焦推进“智改数转网联”,组织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依托互联网头部企业建设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每年培养数字技能人才10万人以上。适应“数实融合”发展需要,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高标准建设人才继续教育基地,培养一批既懂编程又懂操作的综合性技能人才。三是评价上推行“技能+技术”。建设“新八级工”制度,深化职业技能评价社会化改革,支持行业协会、链主企业、标杆企业等参与职业技能评价,提高证书含金量和社会认可度。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国外境外、企业权威技能认证互认共享,满足技能劳动者的评价需求和就业需要。创新技术技能导向的评价机制,打破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与职业技能评价界限,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推进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与职称制度有效衔接,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发展通道。
聚焦供求有效对接,建设统一市场体系。××经济发展离不开充足的劳动力要素保障,同时也为城乡劳动者就业创造了众多机会。要积极推进《××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地方立法,建设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实现人力资源更高水平的优化配置和供求平衡。一是推动创新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179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