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市场的形成
集邮的爱好很早就出现了,但是真正走入大众收藏,进而产生集邮热,是在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民间的文化活动逐渐升温,集邮——这个既高雅、又实用,门槛又低的爱好逐渐形成气候。很多文化工作者、学生成为坚定的邮迷。
一开始,大家为了互通有无,只是在邮局门口自发的交流,而且多是交换为主。随着交流的人数增加,慢慢的邮票市场产生了。
1987年北京的月坛邮市开业,后几经辗转,变成万家马甸邮币卡市场。逐渐,各大城市都有了自己的邮票市场。
邮票市场的发展
1980-1997年这个阶段,邮票绝对是收藏市场的带头大哥(是指影响面,参与人数而言),钱币、磁卡等收藏品,都是小跟班。
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家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集邮的热情也开始增涨,催生了1985年、1991年的邮市高潮,这时专门经营邮票的邮商开始崭露头角。
随着邮票的影响力逐渐增加,很多工薪阶层的人也参与了邮票的买卖,大家发现原来靠买卖邮票也能发财,于是1997年,这个中国邮市的最高潮到来了。在这个高潮的阶段,几乎是早晨买邮票,下午一转手就能赚钱,晚出手几个小时,就得多花好多钱。于是,很多人借钱抢购邮票……然而疯狂过后,崩盘随之而来。
邮票市场的衰落
在1991-1997年这个阶段,中国邮政也发现了一个情况,就是无论加印多少发行量,邮票似乎都是一售而空。然后邮票的发行量就开始放飞自我,由80年代的几十万,变成几百万,又变成几千万,最后就是上亿(2000年以后)。
站在风口,也能起飞。1997年初几乎所有邮票都是暴涨。邮票的大幅暴涨,甚至带动了纪念币、电话磁卡的暴涨。然而1997年3月,邮市的拐点乍现,前期的疯狂,突然失去了底气,各路庄家纷纷割肉放血,随之一地鸡毛。很多人血本无归,很多人拿着成箱成箱的邮票,背着巨额债务,欲哭无泪。
邮票市场的现状
1997年,邮票市场崩盘以后,又折腾过一阵类似股票的线上操作,由于邮票的特殊属性(品相影响价值),所以电子盘没掀起多大风浪,就灭火了。
2006年,2013年的两波行情,其实并不能算作高潮,只能算触底反弹。
邮票整体的收藏现状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老精稀”,价格相对平稳,而且稳中有涨。例如庚申猴票,1997年高潮期800元/枚,现在单价11000元/枚左右。
二部分是1991年至今的邮票,
除了个别的热点邮票外,绝大多数邮票价值徘徊在面值左右。
邮票现在已经属于边缘收藏品,完全被钱币压过了风头。市场上单纯经营邮票的店铺很少,多数都是主营钱币、兼营邮票。
线上的平台、直播“交易火爆”,主要是带动圈外人入场。我看过一些直播,售卖邮票,都说的天花乱坠,说的貌似有巨大的收藏潜力,其实价格往往高于市场价。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1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