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委宣传部长党课讲稿】A文化思想科学回答新时代文化之问
一、A文化思想:时代文化之问的创造性之答
A文化思想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关于A文化思想的形成,可以从三个层面看。
(一)在回答时代之问中形成
理解A文化思想,在回答时代之问上,可以从五个维度来看。
一是文化状态是什么。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是技术革新、社会阶层构成发生的变化,还是多元文化的交融,或是地区冲突而产生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文化建设也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那么,文化的状态是什么、如何与世界对话?这些都是需要回答的问题。
二是如何巩固意识形态。
长期以来,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文化领域其核心就是,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是如何增进人民力量。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如何增进人民的力量、如何从文化供给方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文化能否担负起满足人民精神需要、实现人民精神富裕的重要任务?这些也是需要回答的问题。
四是新的文明形态是什么。
面对新技术的发展,中华文明如何能够活起来,如何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塑造文明新形态?这也是需要我们做好的时代答卷。
五是如何做好文明互鉴。
我们在坚持文明多样性、文化多元化,坚持世界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坚持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背景下,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那么,如何在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流过程中做好文明互鉴,如何兼收并蓄实现文化发展,也是我们在新时代需要回答的问题。
(二)在继承和发展中形成
A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1、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要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来理解。
一是人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源自康德对“文化”的理论研究和立论基石。康德指出,“理性”就是文化,也正因为文化,人才具备一种可以自由抉择其目的的能力。康德曾指出,文化是我们关于人类有理由来以之归于自然的最终目的。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也谈到了人的主体性这一问题。
二是劳动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还源自黑格尔对“劳动”的立论。马克思在研究了黑格尔对“劳动”的立论后,将文化当作人通过劳动而创造出来的“作品”。
三是文化即人化。
费尔巴哈指出,近代哲学的任务,是将上帝现实化和人化,就是说,将神学转变为人本学,将神学溶解为人本学。费尔巴哈的这种思想,促使马克思逐渐从“人”和“人化”的角度对“文化”进行考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将“人”和“动物”区分开来。由此可见,此时的马克思已经确立了“文化即人化”的思想。可以看到,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形成过程中,人、劳动、人化这三个关键词是贯穿始终的。
纵观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可以看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的历史发展和精神特质的总体性判断,是在综合人类先进文明和反思自身文明的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实践性。
随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确立,其视野不再局限于关注文化本身,而是聚焦于文化产生的根源——物质生产实践。马克思对物质生产实践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根源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刻阐释。马克思认为,文化同社会的其他物质财富一样,都是基于人的具体物质实践劳动产生和发展的。马克思指出,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实践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在马克思看来,文化的范畴不仅包含人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意识、精神的产物,而且包括在这个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年,A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如何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那就是,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A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A文化思想从价值层面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和马克思主义互补共进、良性循环的深层动因。
马克思主义不仅确立了观察和分析文化问题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论,而且包括对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具体领域和形态的透彻见解,具有丰富的文化思想。我们党也先后形成了关于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丰富的理论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引领了党和人民文化奋斗的接续实践。
(三)在理论和实践中形成
马克思主义中有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在关系显示,人的生产活动就是为了满足需要,这种需要既包括物质需要,也包括精神需要。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生产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纵观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无论是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唐时期的文化繁荣,再到近现代我们对新民主主义的呼唤,以及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一系列丰硕成果,其背后都有先进思想文化的指引,而先进思想文化的指引也能够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2014年,A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2023年,A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在实践过程中,无论是在山东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考察、在福建考察,还是在湖南考察,A总书记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阐释。A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也深刻反映了我们要在文化上独立自主,而文化上的独立自主,就是要以文化为根基,以道路为方向,以理论为指引,以制度为保障,我们才能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A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包括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的根本性内容、基本原则的坚持与强调,也就是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强调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强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强调文明互鉴。
A文化思想回答了在时代发展需求之下的文化之问,用系统性的思想体系进行了创造性回答。A文化思想体现了五个特征。
一是政治性。
A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应对挑战、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实践经验进行深刻总结。
二是人民性。
A总书记饱含深厚的人民情怀,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强调要着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三是主体性。
A总书记强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主体性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增强国家认同奠定了坚实文化基础,在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彰显了鲜明文化特性。
四是创新性。
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要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
五是包容性。
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成就了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也体现了大党大国的天下情怀和责任担当。
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A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他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指导我们的文化发展、让文化与我国发展融为一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方面,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繁荣
一是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人民立场。要解决文化发展为了谁的问题。
二是坚持文化建设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文化建设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在文化发展中,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新时代,要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文化发展成果的受益者。
三是推动文化繁荣,必须以满足人民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供满足人民个性化、品质化的文化需求。
(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下的文化强国建设
一是掌握文化领导权。
A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二是掌握历史主动权。
A总书记指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从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双百”方针、“二为”方向,再到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党始终结合时代条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任务,以及制定相关的文化政策。在文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要从历史深处去看文化强国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三是掌握文明发展权。
要发展文化的精神动力、经济支撑力和文化影响力。文化强国以经济繁荣发展为基础,人民在精神、文化各方面的全面复兴,表现在强大综合实力的显现和民族自信心、世界影响力的彰显,体现出中华民族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三)基于文化自信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是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A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只有植根本国和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立足鲜活的社会发展实践,才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二是秉持开放包容,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A总书记指出,历史充分证明,只要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人类文明就能不断发展繁荣。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其在同其他文明交流、碰撞、互鉴中,吸收借鉴了世界各地的优秀文明成果,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三是坚持守正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和当代中国实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体用贯通的文化实践:“七个着力”重大要求
A文化思想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精髓,不仅从理论创新上提出如何发展文化,也指出了文化实践要怎么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在九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且每一个方面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是坚持思想理论指导,不断坚定全党全国人民信仰信念。
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时代新人。
三是主流舆论氛围清朗清新、昂扬向上。
四是艺术创作持续繁荣,推出精品力作。比如,《觉醒年代》《山海情》等,不断成为年轻人喜欢的主旋律作品;《人世间》《父母爱情》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等持续地在观演市场上绽放。精品力作的出现,不断提高了文化产品供给的价值和品质。
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果丰硕。博物馆不仅成为青少年的打卡地,也成为很多年轻人进行时尚消费的地方。我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创造出了大量国潮产品,而这些国潮产品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活”了起来。
六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从广播电视“村村通”,到“户户通”,再到如今强调“人人通”,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越来越完善。
七是文化产业创新创造活力迸发,发展强劲。数字文化产业新的业态不断孕育新消费、创造新场景。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能够带来新的能量,持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172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