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部分:本大部分由4-6自然段组成,分别从学制、学校管理制度、教学制度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办学的问题。
本大部分第1段(全文第4段)
【原文】
古之教者,家有塾①,党有庠②,遂有序③,国有学④。比年入学⑤,中年⑥考校:一年视离经⑦辨志⑧,三年视敬业⑨乐群⑩,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视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解词】
①塾:谓大夫一级贵族之家所办的教族人子弟的学校名称,古今学者认为是基层行政组织闾里所办的学校,不确。
②庠:谓党一级地方政府所办学校的名称。孔子曾有言:“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这说明当时的党里确是有学校的。但关于庠的具体情况如何,史无明文记载。
③序:根据《周礼》的记载,“遂”是王城之外远郊管一万二千五百家的地方行政区域。那里的居民实是降为奴隶的“殷遗民”被称为“野人“的农业奴隶。由“遂”一级政府设立的学校叫序。这与《孟子·滕文公上》所说殷人的学校叫做“序”的说法是相符合的。不过序的具体情况实史无明确记载。
④学:乃是指国家办的大学。按周制,在天子王城办的大学叫辟雍,诸侯在国都所办大学叫頖宫。这种大学,到战国中期,《学记》作者生活的年代,天子王城的辟雍,诸侯国都的頖宫,大都早就没有了,仅有齐国的稷下学宫。不过稷下学宫,已非当年的頖宫,已被变成养天下文士之处。后经《学记》作者倡导,改造成齐国最高学府,新型的九年制大学,称之谓“稷下之学”。稷下学宫,招收的学生,不仅是齐国贵族的子弟,其他诸侯国的青少年也可来学习。如荀况来自赵国,毕业后留校任教。韩非来自韩国,春申君、李斯来自楚国,都是荀况的学生。
⑤比年:比,接近。比年在本语境中,指学生接近学校规定的入学年龄。
⑥中年:指一年的中间时段,大学规定考试的时间为一年的中间时段,有“未卜禘不视学”,即在天子诸侯夏季祭祖大典以后才考试的规定可以证明。
⑦离经:即为被书写成字字相连的经典文字分章断句,为正确的阅读经典作准备。这是对大学初入学新生智育的要求。
⑧辨志:即辨别人的高尚与卑微的各种志向,为学生确定正确的志向作准备。这是对初入学新生德育方面的要求。
⑨敬业:继经典正确分章断句之后,专心致志熟读经典。这是对低年级学生智育的要求。
⑩乐群:继学生初步明确了人生的志向后,在二、三年时德育的要求,是能与周围的同学愉快相处。在学校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此乃是将来到社会上能与同事相处的基础。
?博习:“博”,多,广;“习”,原意为小鸟练习学飞的动作。在本语境中,“习”有实践义。“博习”,谓强调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使“敬业”所获得的知识理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从而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亲师:亲近、亲爱老师。继与同学能友好相处以后,进一步提升人际交往的范围,发展到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主动去亲近老师。这既是学习的需要,因为“博习”,多方的学习、实践,必须更多地去请老师指导。也是以后进入社会与上级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这也是学生心理成长的必然趋势。
?论学:继四、五年博习,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之后,“论学”,谓学生在讨论学术问题时能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这是对七年级学生在智育方面提出的新要求。表示学生经过七年系统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独立工作的能力。
?取友:即选择朋友。这是继二、三年时与同学愉快相处后的新要求,即在同学中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同学为朋友。这既是论学的需要,也是以后进入社会,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需要。
?小成:谓小有成就。这是大学给七年级学生考试合格者的初级荣誉称号。
?知类通达:即熟练掌握并运用“类”概念层级逻辑思维方法,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强立而不反:指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坚定地确立,不会改变。
?大成:谓学习取得大的成就。这是大学给九年级考试合格,也就是大学毕业合格者的高级荣誉称号。
?化民易俗:化民,改变民性恶劣为善良;易俗,改变社会陋俗为美俗。化民易俗,这是大学所设定的教育目的。这教育目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即改造人性,改造社会。
?说服:说,古与“悦”通。悦服,心悦诚服。
?怀之:怀,心中想念。
?大学之道:谓大学教育的本质,运行的基本规律。
?蛾子时术之:“蛾子”,蚕的幼虫,“术”与“述”古通;“时术之”,谓蚕的幼虫顺着时序生长发育,历经四眠长成,上山作茧。以此比喻大学生受九年教育,头一年预科之后,每两年一个阶段,分四个阶段学成。
【今译】
学生年龄达到大学规定的入学年龄入学,在一年的中间时段进行考核。一年级时着重考核为经典文章分章断句的能力,和辨别各种不同志向的观点;三年级时着重考核熟读经典的程度,和与同学能否快乐相处;五年级时考核能否理论联系实际,广泛参加社会实践,和亲近老师的能力;七年级时考核,在讨论学术问题时能否提出独立的见解,和有没有在同学中选择志同道合的同学为朋友。考试合格者,授予“小成”的荣誉称号。九年级时着重考核能否熟练运用“类”概念层级逻辑思维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人生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确立,不会改变。考核合格的人,授予荣誉称号——“大成”。这样,学生就有了足够的能力,去做改变民性恶劣为善良,改变社会陋俗为美俗的事,使靠得近的人心悦诚服,离得远的人心存想念,这就是大学教育的本质,运行的基本规律。
古《记》说:“蚕的幼虫是顺着时序生长发育的”,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解读】
本段表面上是讲大学的考试制度,实际上是讲大学学制。作者对学制问题的论述作了巧妙的处理,他抓住学制的核心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的问题,作了扼要创造性的论述。
培养什么样的人?这由他为九年级大学生,也就是大学毕业的学生所设置的智德考试要求:“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即能熟练掌握类概念层级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并有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能去完成“化民易俗”,即改变民性恶劣为善良,改变社会陋俗为美俗,这样崇高的历史使命。理想信念,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改变。
怎么培养?从这里的考试计划可以看出。由于考核是以教育教学活动为前提的,考核乃是对教育教学成果的验收。所以,这考核计划实隐含了培养的计划在其中。从这考核计划看,他是把大学生修业的九个年头,分成了五个阶段。除第一个阶段为一年外,其它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两年。这五个阶段,他不是随便分的,而是有根据的,这就是根据他的核心教育理念“求善良”,即求得人性善良这个总的教育目的。根据善良人性是优秀的文化知识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构成的,根据文化与道德载体的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有其规律的,因此这培养计划的分阶段,是紧密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考虑的。
为什么一年时,只考核离经辨志?因为刚入学的学生虽有虚岁十五岁,实足年龄只有十三四岁,可以说是一个懵懂少年。根据他从来没有接触过经典的实际情况,所以文化知识的学习,先教他学会对经典文字分章断句,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根据他在快乐的童年,还没有考虑自己将来做什么,现在被父母送进大学学习,而且学习的内容很难,时间很长。这样,为了能学习好,确立人生目标的志向问题,就成了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人的志向有多种多样,有崇高,有平庸,还有卑劣,有待学者选择。所以“辨志”的问题,就成了初入学一年级新生的道德情操教育的重要问题。
二、三年的第二阶段,考核“敬业乐群”。“敬业”是智方面的要求。所谓“敬业”,即在对所习经典分章断句的基础上熟读经典,并烂熟于心。这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所谓“乐群”,即与周围的同学,愉快相处。这是客观环境的要求,大家都远离了家人兄弟姐妹,大家都有感情上交流的需要。而同学间能愉快相处,没有矛盾带来的烦恼,这也是保证学习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第三阶段四、五两年,考核“博习亲师”。所谓“博习”,即对熟读的经典,从多方面加以实践。这“习”,不只是重复所学的内容,而是将所学书本知识,与客观社会实际情况对上号。如读诗,其中有很多的情、境、景物,要与实际情境景物结合起来,才能理解深刻。如孔子就说过,学《诗》要“多识花草虫鱼”。因为,只有那书本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有用的知识。
所谓“亲师”,即亲近老师。与老师之间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这乃是大学生由入校学习已进入第四第五个年头,年龄从十六七岁进入十八九岁,也就是由在教师面前表现羞涩的少年,成长为自信活泼的青年。在学业方面,由于上一阶段“敬业”,已熟读经典,如何在“博习”的过程,使理论联系实际,上升到对经典思想内涵深刻理解的新阶段,打破接触的人仅局限在同学的圈子内,增加与老师的交往,以便及时取得老师的指导,已成为必然。
第四阶段,六、七二年的考核着重“论学取友”。所谓“论学”,即在第三阶段“博习”已打下对经典学习深厚坚实的基础上,随着学生的年龄已进入完全的青年时期,逻辑思维的能力已大大提升,经过上一阶段的“博习”,使死知识变成了活知识,这就为他“论学”,即在讨论一些学术问题时试着发表个人独立的见解成为可能。所谓“取友”,即选择朋友。这本是在学术讨论的过程中,鉴于有的同学支持自己的见解,有的同学不以为然,这就很自然地使他要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同学加强交流,成为关系超过一般同学关系的朋友关系。
第五阶段,即八九年级阶段。这个阶段的考核重点是考查学生“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的情况。所谓“知类通达”,即指对在“类”概念层级的逻辑思维方法,是否掌握并能熟练运用而言。由于“类”概念是逻辑思维方法的基础,论学的锐利武器,所以,对九年修业期满的大学毕业生来说特别重要。所谓“强立而不反”,指大学生经九年培养最终所形成的善良的人生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不移,最终达到大学教育“足以化民易俗”的教育目的。
由以上对大学这五个阶段考核要求,实际上也是大学对学生培养过程的分段,可以清楚地看出大学教育的这个分阶段的培养计划,它是将培养的总目标,结合学生身心成长的过程,也就是大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合理的安排推进。这个培养计划,其创造性科学性是无庸置疑,应予肯定的。这个分段培养的方法,相当于现代的中学大学连读。其一年段,相当于大学的预科。其二、三年段相当于中学阶段的初中,其四、五年段相当于中学阶段的高中,其六、七年段相当于大学阶段的专科,其八、九年段相当于大学阶段的本科。这五个阶段,实际上也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前三个小的阶段为一个大的阶段,这一个阶段的任务是打基础;后两个小的阶段为一个大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深造提高。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1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