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心得体会 (3)

我的读书心得体会
    近日,区党工委组织部组织开展“党员读书月”活动,结合近期我的读书学习,我想简单谈一下我对读书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漂泊在外,灵魂四处流浪,幸有好书相伴。对我来说,读书如同刻进骨头的本能,跟呼吸一样不可或缺。
    我的启蒙教育来自父亲,他经常教我读书,也带我体验生活中那些无字的书。最初的记忆到现在都很深刻:夕阳西下,暮色四合,仿佛有一个大黑锅沉甸甸地扣在地上,他骑车带着年仅两三岁的我,快要进村了,他教我背古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他背前面,让我接后面。他不是记者,却很喜欢带我四处采风,我不懂他为什么能跟农民一聊一个下午,有时候他们还把一块刻有字的石碑用水又擦又洗,研究半天,我的童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跟着父亲东奔西跑,他教了什么都忘了,但有些东西可能潜移默化暗暗留存了。
    上小学我家搬到城里,住在一个大院子里,家里大门经常锁着,父亲对我很严格:不能看电视,不能出去玩。我经常无所事事地从一间房间走到另外一间房子,又走到院子,转来转去跟个无头苍蝇一样。有时候坐在一棵山楂树上一待就是半天,有时候爬到屋顶去看外面走来走去的人,烦闷地要死。有一天,不知怎么就盯上了父亲的书柜,他有一个小小的淡蓝色书柜,上下只有四层,从此一片广阔的天地在我面前打开了,我如醉如痴,沉浸在书的海洋里,把所有能懂、能看的书几乎都翻遍。那时候看书可用“饥渴”二字形容,好看的书舍不得看,为了追求读书的陌生感和愉悦感,会把书放一段时间再来重温一遍。在那个窘迫的年代,有一本没读过的书,是多么大的幸福和享受啊,实在没书了,我硬逼自己读一些枯燥的读也读不懂的书,我不能说这些枯燥的书给了我多大的帮助,但是它给我最大的好处就是,当我遇到困难时,总能再坚持、再忍一会,就像那些不好看的书一样,再不好看总有读完的一天,当把这个难受的阶段忍受过去后,困难也就有了解决办法。这个时候读的书几乎影响了我后来的成长、学习和工作,成为点亮黯淡童年的最珍贵的星子。
    《黛绿年华》就是那时候读的,有人说这是一本无趣的书,有人说人物形象刻画太单薄。凡此种种,都不能推倒此书在我心中高大的形象。也许是因为初读此书时,我和主人公同为八岁,同龄人的心灵很容易沟通;也许因为我和主人公同样有一颗敏感、羞怯易沮丧的心,同类人之间更容易理解。这本书陪伴了我最长时间,我曾无数次的读它,现在这本书都快被翻烂了。小时候看这本书,怕一下看完,舍不得看,慢慢地翻,慢慢地品味,有些情节可能都深入到我的骨髓里去了。
    后来上初中、高中,学习负担重了,基本没有看课外书。
    大学开始有意识地看书、买书。学校的图书馆就是我的专属领地,一下课就跑到里面,不看书,光用指尖抚过那一排排或新或旧、或大或小的书脊,心中仿佛弹起了华丽的乐章,即使生活拮据,有书相伴的日子总是阳光明媚。那会读到最喜欢的书是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和《我的母亲》,其它都没印象了。偶尔学校门前也会有卖旧书的年轻人,一两块钱就可以买一本品相很好的旧书。没人买书的时候,摊主就大声地诵读一些诗词,旁若无人,悠然自得。有时候不买书,翻开一本旧书,指头触到发黄的油麻纸,那艰苦条件下的印刷品,你会感到历史真真切切地存在着。书就像是一个优秀的引导者,把过去与现在悄然地衔接起来。
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一部分书随我去了新的工作单位,一部分寄回家里。我经常不在家,父亲就不时地把我的书拿去充实他的书柜,我回去了就把这些书又搬回我的书柜里。母亲看了打趣说,你们父女俩累不累啊,一个家里边,书一会从这搬到那,一会从那搬到这。随我去工作的那批书,因为住的房子小,也没安置的地方,都压在纸箱底。后来终于买了一个小书架,我的书立马就摆的满满的,它们从黑暗中搁置太久了,挤挤攘攘、争争吵吵的,尽力地舒展自己的身姿,招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135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