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开宗明义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把其“中国特色”的理论内涵、制度机理、体系特性研究清楚、阐释清楚,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之魂”。目前,部分职业学校的劳动教育中存在只关注体力相关的劳动教育,不重视劳动育人整体的体系建构、课程建构和内涵建构,缺少对劳动教育的理论建设和方法指引的问题,为此,xx工业学校根据“中国特色”的内涵机理,尝试构建本校劳动教育“大劳动”体系,走出了一条探索之路。
1.“大劳动”教育的目标
新时代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应该融入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内容也不断扩充,方式不断更新,在教学实践中,学校、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形式,让学生在劳动中实现全面发展。根据此指导精神,xx工业学校开展了劳动实践教育四结合“大劳动”活动,即劳动实践与非遗文化传承相结合、劳动实践与公益志愿服务结合、劳动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劳动实践与实践教学中的工匠精神相结合,建立导师团队, 利用第二课堂、劳动周实践、专业实训、职工学堂、志愿者公益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开展劳动实践教育。
2.“大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教育来源于生活,最好的课程就是社会。xx工业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全面利用家庭和社会资源,尤其重视组织开展课外服务劳动,使学生在为社会、他人奉献的过程中持续丰富完善自身素养与技能,对劳动创造价值理念深化理解,落实好劳动教育。在保障高质量职业教育实施的同时,结合非遗传承、志愿服务、双创工作和职业培训,探索出一条多元化劳动教育实施之路。
重点实施“xxxx工程”
建好“x”个特色劳动实践基地——闽南文化传承劳动基地和“U+双创基地”; “x”个中心——职工培训中心;“x”个公益志愿团队——“心晴”义工社; “x”个劳动教学团队——非遗文化传承精灵队。
把劳动实践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在学校开设的xx个专业实施方案的通识核心课程中设置劳动课程模块。设立专门的劳动课,综合实践教学环节设置x学分的劳动课程。每学期由教务处、学生处、总务处、团委等相关部门联合组织开展劳动实践周活动、公益志愿服务活动,首次赋予劳动教育独立学分。
在专业实训中培养工匠精神,将专业实习、实训与劳动教育相结合
开展“非遗+”跨界发展。利用地方文化艺术资源,整合艺术设计课程,培养校园非遗传承人,提升劳动教育品质,探索一条以非遗传承为载体的劳动育人的新模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院校的扎根、发芽、结果。利用闽南文化产业系相关专业教学,把珠绣、剪纸、瓷艺、影调、香道等融入专业课程,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承优秀文化的自觉,培养学生劳动创新意识,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校内教学、教研部门积极配合大德育建设
每年开设劳动实践教育的专门课题研究,就对劳动技能、劳动观念、劳动实践模式、劳动实践与工匠精神培育,劳动实践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积极开展研究,以指导公益志愿社会服务多样化、非遗劳动“传承与创新”项目特色化、学生社团专业化的健康稳固发展。
学校的“传承与创新劳动实践”是学校大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劳动实践的创新举措。推进四结合“大劳动”,不单单是劳动方式的创新,更是在职业学校根据职业特点体系化创建劳动教学路径的创新,通过多种形式的创新劳动教育,对探索新时代劳动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也有所裨益。
3.“大劳动”劳动实践教育的具体内容
根据“大劳动”规划的校内、校外和课内、课外的两种空间和内容组织形式,职业学校应在具体的实践内容和主体上有所创新,根据职业学校本身的文化底蕴结合劳动教育为师生提供成长和展示的舞台。
文化传承劳动实践形式探索——依托闽南文化产业系和闽南传统工艺传承基地
(1)弘扬传统文化——文化使者志愿服务
结合学校闽南传统文化基地的特色与学校的“海丝班”办学特色,组织成立了“非遗文化”和“海丝”两支文化志愿服务队,不断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传统工艺传承、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贡献力量。积极联系当地社区,参与社区各项活动,倡导文明礼仪,推广传统文化。分别与xxxx本地的xx居委会、xx关工委共建,成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校外辅导站,每月组织我校志愿者前往xx图书馆对外来员工子女、特困生进行心理辅导,并参加“同生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121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