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评论汇编(30篇)(202403)

党建评论汇编(30篇)
(202403)
目录

1.做正确义利观的自觉践行者 3
2.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 9
3.清醒认识反腐败的“三个绝对不能” 13
4.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17
5.为基层减负重在常抓不懈 21
6.要“诗外”不要“事外” 25
7.坚决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28
8.紧盯“硬骨头”狠抓不放 31
9.深入理解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33
10.学习理论多下“涵泳”功夫 37
11.弘扬企业家精神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40
12.年轻干部基层挂职要做到“五多” 47
13.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51
14.严格防止把商品交换原则带到党内 55
15.以“拙戒于初”干事创业 58
16.用科学的方法抓落实 61
17.推动全党全社会学好用好党史 65
18.看准了就抓紧干 69
19.让敢担当善作为蔚然成风 72
20.让奋斗者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76
21.开春即开跑 80
22.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 82
23.谈心谈话要通透 85
24.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化研究 88
25.让奋发进取、建功立业蔚然成风 95
26.持续加强理论武装 99
27.党员干部就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102
28.紧绷纪律弦 廉洁过春节 107
29.现代化建设要同时并进相互促进 114
30.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 形成长效机制 122

做正确义利观的自觉践行者

    坚持正确义利观,以义为先、义利兼顾,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遵循。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继续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每个人都应该树立正确义利观,做正确义利观的积极践行者和有力促进者。
    自觉践行正确义利观的重要意义?
    事无大小,皆有义利。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进一步凸显利益问题,也更彰显正确义利观的重要性。自觉践行正确义利观,是每个中国人不容推卸的伦理义务,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其一,为推进强国复兴伟业凝聚伦理力量。新时代新征程,要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根本在于凝聚认同的伦理力量。一盘散沙是近代中国软弱失败的根源,团结奋斗是我们党取得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根本。强国复兴所需要的“强”,既指强的硬实力,又指强的软实力。要使巨大人口规模凝聚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既依赖于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伦理自觉,又取决于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利益实现。
    其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价值基础。新时代新征程,要更好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核心在于坚定正确的价值方向。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人”与“物”的价值冲突问题。资本主义现代化以追逐资本为价值取向,成为丧失灵魂、湮灭人性的根源,更是全球问题、国际冲突的祸首。“义,人之正路也。”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构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价值基础。只有人人自觉践行正确义利观,奉行“义利并举、以义为先”的原则,才能不断创造适合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
    其三,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构建公平秩序。新时代新征程,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关键在于构建公平的经济社会秩序。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不是“劫富济贫”。共同富裕是“众人所同欲”的奋斗目标,依靠制度创新营造持久公平的伦理秩序。遵循面向共同富裕的正确义利观,每个人依靠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就是每个人有保障的生产性公平;做大“蛋糕”的同时公平分配好“蛋糕”,合理分配就是对共同富裕进行调控的伦理性公平;先富在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带动后富,通过慈善方式帮扶老弱病残就是起补充作用的美德性公平。
    自觉践行正确义利观的内容向度?
    行其当行,义利自明。新征程上自觉践行正确义利观,就是在投身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中,正确认识、把握、处理“义与利”的关系,解决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
    首先,在公与私关系上,公私分明是基本操守,公而忘私是崇高境界。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必须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公则天下平”,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立“公”之“大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事业观,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
    其次,在群与己关系上,善群而又成己。中国式现代化是群体性合作事业,必须正确处理“群”与“己”的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也在不断追求和实现个人的美好生活。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尽其才是关键支撑,才尽其用、分工合作,就是群己统一、义利一体,就是美人之美、各美其美。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只有每个人都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汇聚民智立长远创一流,确保“与人同利”各得其所。因而现代群己关系既要筑牢共同利益基础,更要夯实创新创造的共同事业根基。
    最后,在心与身关系上,正心而又立身。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必须正确处理“身”与“心”的关系。“义”者,“为之,人也”。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成为独立自主、相互平等的个人,方能合力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代人追求和享受美好生活,就要超越对“物”的依赖,在身心关系上实现义利合一,否则“身”为物役,“心”也将被物化。因此,现代人需自觉践行正确义利观,抵制“物”对“心”的侵蚀。
    自觉践行正确义利观的长效路径?
    学无浅深,辨行义利。新征程上自觉践行正确义利观,基础在“知”,根本在“信”,重点在“规”,关键在“行”。必须不断探索自觉践行正确义利观的长效路径。
    第一,行以信立的思想发动。自觉践行正确义利观,需要自内而外的思想发动。理论上清醒,行动上就清楚。“顺理而行”“信以行义”。正确义利观广大而精微,必须深刻领会才能做到学思用贯通,深刻把握才能做到知信行合一,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为行。正确义利观高明而悠远,要从方向上认识其科学性,从比较上认识其优越性,从实践上认识其重要性,成为“敬然后诚”者。要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思想深处筑牢立信以行的动力之源。
    第二,权以法度的榜样带动。自觉践行正确义利观,需要自上而下的榜样带动。在上者,用权也。上严以用权,下义利分明。“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关键少数严以用权、权以法度,广大干部就能行之以法、“使私不行”。要以法为用权之依据,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落小、落细、落地,让权力的使用全过程、全覆盖、全链条有法可依;要以法为用权之依靠,划界线、谏命令、拒交易,让正当用权人的安全、利益、前途受到法律保护;要以法为用权之精魂,真敬重、深认同、明利害,让权力拥有者约束私利、贪欲、情感而不背公为私。
    第三,事以规正的制度推动。自觉践行正确义利观,需要制度保障和推动。“上下无义则乱。”正事先正规,事因规而成,“义”由规而行。凡事皆有“义”的正当性,又有“利”的可谋性,公共事务、社会事务、机关事务等莫不如此,而制度在于“因民之利”以达其“义”,使国家治理现代化真正在制度轨道上运行,进而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形成依规而行的正确义利观。
    第四,界以境生的道德主动。自觉践行正确义利观,需要自低而高的道德主动。利因戒而“义”,界由“境”而生。无觉、他觉、自觉、慧觉,人生道德之境节节攀升,激励人们正其义而谋动,合义利而全生。“道德之立,所以利群也。”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追求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就是现代道德品格,促进公平正义、共建共享就是现代道德法则,不被物化、不拜资本就是现代道德戒律。奋斗创造伟大,要提振劳动创造幸福的道德风尚,提升抵制资本驾驭的道德能力,提防“以利害义”的道德败坏,使大德、公德、私德、业德成为现代中国人的普遍道德自觉。
    

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强国强军,要在得人。
    “各级党组织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3月1日上午在中央党校开班,习主席作出重要指示。习主席的重要指示,高屋建瓴、谋深虑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是激励年轻干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思想动员,是引导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行动指南,是做好年轻干部工作的科学指引。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努力开创新时代人才工作新局面。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关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我们党历来重视人才培养、选贤任能,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对各级党组织来说,只有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从严教育管理监督,激励引导年轻干部牢记初心使命、顽强拼搏进取,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才能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的可靠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反复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着眼建强党的执政骨干队伍,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和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着力完善党管干部、选贤任能制度,强化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建立健全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大体系,大力发现和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推动干部队伍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年轻干部生逢伟大时代,重任在肩、大有可为。现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进入关键时刻,可以说到了“船到中流、人到半山”之际,越是这样,越需要年轻干部知重负重、知责负责。习主席在重要指示中,围绕年轻干部成为什么样的可靠接班人,提出了明确要求: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笃信笃行者、自觉做对党忠诚老实的模范践行者、自觉做矢志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者、自觉做勇于担当作为的不懈奋斗者、自觉做良好政治生态的有力促进者。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为年轻干部成长成才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年轻干部要牢记习主席的重要期许和嘱托,把时代重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许党报国、为民奉献,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
    干部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军队兴。军队年轻干部是强军兴军的骨干力量,是打赢未来战争的宝贵资源。军队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全面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持续不断培养造就堪当强军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要教育引导军队年轻干部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突出学好***强军思想,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要旗帜鲜明讲政治,着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始终同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保持高度一致。要牢记宗旨,始终把官兵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官兵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官兵的获得感、幸福感。要聚焦备战打仗主责主业,带头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敢于善于斗争,愿挑最重的担子、能啃最硬的骨头、善接烫手的山芋,在直面问题、破解难题中不断提高新时代打赢能力。要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节俭朴素、谦逊低调,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清醒认识反腐败的“三个绝对不能”

    ***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反腐败绝对不能回头、不能松懈、不能慈悲,必须永远吹冲锋号。“三个绝对不能”的重要论述旗帜鲜明、掷地有声,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警示我们必须保持一往无前、永不懈怠、持续发力的坚韧执着,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反腐败如果回头驻足,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如果松懈不前,在冲锋路上松劲歇脚;如果心慈手软,对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宽容姑息,先前的努力就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不正之风和腐败就会卷土重来。
    经过新时代十年坚持不懈的强力反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开弓没有回头箭,反腐没有休止符。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就永远在路上。面对腐败和反腐败斗争的激烈较量,塌方式腐败和“前腐后继”屡禁不止,群众身边的“蝇贪蚁腐”顽固多发,腐败隐形变异、翻新升级依然存在,我们对腐败的危害性绝不能低估,对反腐败不能有“回头看”的错误心理,必须横下心来、说干就干,风雨无阻、义无反顾。只有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零容忍态度不变、猛药去疴决心不减、刮骨疗毒勇气不泄,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持续抓下去,才能推动防范和治理腐败问题常态化、长效化。
    反腐败斗争越是成效卓著、形势向好越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越到紧要关头越要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态度决心不变、力度尺度不减、焦点重点不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党的十八大以来,赢得反腐败斗争主动权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研究腐败变化新动向,把“广谱抗菌”与“靶向治疗”、“普遍清理”与“重点打击”结合起来,保持强高压削减存量,有效遏制增量。坚持问题导向,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推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年一年持续发力,紧盯重点问题、重点领域、重点对象、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专项整治比较突出的行业性、系统性、地域性腐败问题,深化整治金融、国企、能源、医药和基建工程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让反复发作的老问题逐渐减少,让新出现的问题难以蔓延。
    反腐败绝对不能慈悲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宣示。那些曾经是人民尊重、领导器重、社会看重的党员领导干部,因为把握不住自己,最终堕落为腐败分子,这着实令人叹息。但一名领导干部一旦成为腐败分子,就已经站在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对立面,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对腐败分子慈悲是正义对邪恶的让步,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辜负。我们对腐败分子容不得丝毫懈怠手软,既不存在贪腐问题上的“铁帽子王”,也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坚决清除党员、干部队伍中的害群之马,从严从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管理监督;严肃查处腐败案件,依法惩治腐败分子,决不姑息迁就;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始终以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正风肃纪反腐。扎紧制度笼子,强化完善反腐败工具箱,围绕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等完善基础性法规制度,继续加大审计等移送问题线索查处力度,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重点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
    “反腐败绝对不能回头、不能松懈、不能慈悲”是党在新时代对反腐败斗争的坚定承诺。只有不断拓展反腐败斗争深度广度,对症下药、精准施治、多措并举,才能将决堤之蚁清除、毁室之火湮灭,才能保证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保证人民幸福安康。
    

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对新起点新征程上党史学习教育作出了顶层设计和重要部署,从政策方针和体制机制上为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出规定,为下一步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扩大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提供了坚实保障。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从历史中可以得到启迪和教育、得到经验和智慧、得到定力和动力。党的历史是党成长壮大的写实簿,是蕴含党的智慧和经验的思想库。***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党史学习和教育,努力从党走过的风云激荡的历史中、从党开创和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中、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长期实践中,深化对党的信赖,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念。”要坚定地走好新起点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就要深入学好党史,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学党史以明智,学党史以鉴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治党治国治军、为国为民为世的历史,也是一部蕴含着大智慧和好经验的历史。这种大智慧和好经验蕴含在党的奋斗和实践中,融汇在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兴业富民、立德立功的历程中,也体现在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与把握中。通过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学习,我们感悟党的初心使命,不仅能够明白党是从哪里来、为何而拼搏,而且能够明白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要去往哪里、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和目的。明白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以及实现这个初心和使命的方略,我们就会获得清晰的方向、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力量,就会在党史镜鉴下明白我们今天和将来要走的路、要干的事和要创的业。在党史学习教育上的学以致用,其根本目的是要用党史照亮未来,用党的历史和经验为我们今天的奋斗提供智慧和力量。
    中国共产党成长和奋斗的历史,也是不断获取智慧和积蓄力量的历史。学习百年来党的成长和奋斗史,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一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二是坚持守正创新,常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的品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坚持立破并举,以巨大勇气、顽强意志推进各方面改革创新;三是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始终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使党保持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健康的革命肌体带领人民前进;四是一如既往地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制定适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推进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可以说,党的历史中蕴含着的丰富智慧和强大力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坚强保障。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催生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使我们党拥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拥有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根本上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我们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感悟真理的力量,以辩证思维树立正确党史观,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择要而言,一要认真深入地学习党史,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增进对党伟大而光荣的奋斗史的认识,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二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自己,将其科学有效地运用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三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增强对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总之,我们要在不断变化的形势和条件下,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学习党史的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指引我们在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上取得更多、更大、更好的成绩。
    

为基层减负重在常抓不懈

    “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市洈水镇有的村干部政务App、工作群打卡、学习、留痕负担重”“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医保局在学习使用‘学习强国’中搞积分排名、通报约谈,引起党员干部抵触情绪”“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地方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组织实施不科学、乱铺摊子留隐患”……日前,中央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
    ***总书记强调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深刻指出“形式主义害死人”。形式主义给基层工作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加重基层干部负担,挤占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损害基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侵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削弱党群干群关系,损害人民群众利益。
    近年来,随着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不断深入推进,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取得积极成效,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然而,也应看到在个别基层地方,仍然存在一些形式主义现象和问题,既有反弹回潮的老问题,也有隐形变异的新苗头、“新马甲”。比如,有的基层地方一面墙上挂着十几块,甚至几十块牌子,让群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有的基层调研沦为“打卡式”“作秀式”“调演”,“走形不走心”,对工作推动毫无裨益;有的基层硬性要求答题刷积分、学习软件打卡签到;有的基层凡事要求按规格拍照留痕,“不留痕就没有做到位”;有的基层“今天下发通知今天就要报送材料”;还有的基层似乎红头文件少了,“无头”通知却多了……
    前不久,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在京召开,明确提出要“着力纠治‘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问题”“着力解决精文减会、督查检查中的问题”“着力提升学习调研实效”“着力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着力清理基层组织‘滥挂牌’问题”……这一系列制度举措和工作机制的落地落实,对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更好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社会的细胞,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神经末梢、根基所在。要进一步增强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多措并举、精准施策,严抓不放、常抓不懈,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和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抓紧抓实抓好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这项工作。
    形式主义问题不是一个新话题,也不是一个新现象。“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既是一项长期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治理,深化标本兼治,既注重针对突出问题治标,又从思想和利益根源上治本。特别是要坚持常态化抓典型案例核查通报。比如,近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常态长效推进监督执纪问责,严肃查处通报了一批形式主义典型案例,持续强化警示教育震慑效应,有力有效推动检视整改。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要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头雁效应”,压实主体责任,强化源头治理,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要完善优化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抓落实的执行力和实效,以具体扎实有力举措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特别是要完善优化基层评价考核机制,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出实招数解决党性不纯、政绩观错位的问题,充分发挥评价考核的“指挥棒”“风向标”作用。
    

要“诗外”不要“事外”
?
    陆游在《示子遹》中写道:“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工夫在诗外”说的是写诗不能“以诗写诗”,讲究的是多体会、多研究、多深入生活。同样,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不能当“事外看客”,不能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惰性心理,而是要多花点功夫在“诗外”,做到多经事、善共事、勇担事。
    多经事方能多磨砺。少数年轻干部习惯于“等活来”,不推不动,长此以往必沾染惰性,错失成长机遇。奋斗在新时代,不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不接几次“烫手的山芋”,老是抱着“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想法,就不可能激发出个人潜能,也难以磨砺出担当重任的真本领。现实中,有的年轻干部出现职业瓶颈,一定程度上与“两耳不闻分外事”的状态有关。因此,我们要有“多一事好于少一事”的追求,意识到做多了才能了解得深,掌握得深。如此,既能熟悉新情况,又可学习新本领,可谓一举多得。“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只有把所有工作都当成考验和锻炼,才能收获最大的成长。
    善共事方能促干事。***总书记曾指出:“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补台”是舞台表演术语,引申为及时修正错误,弥补不足,最终完成计划。任何工作都有不完美之处,都需要补台。“补台”是一种艺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品质。“莫学蜘蛛各结网,要学蜜蜂共酿蜜。”年轻干部特别是年轻领导干部不能刻意强调分内分外,要不断增强“补台”意识和团队意识,善于把工作做细做实,甘当绿叶、甘为人梯,努力营造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的良好工作氛围,逐步形成相互补台、相互协调、相得益彰的良性工作机制。
    勇担事方能真落实。当前,各级容错纠错机制趋于完善,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得到了极大提振。但应当看到的是,担心“费力不讨好”也成为阻碍一些干部自愿承担分外事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大力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铆足干劲、狠劲、韧劲,在斗争中成长成才,在担当中锤炼过硬本领,努力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党的好干部。不管面对的是分内事还是分外事,决不能因为碰到一点困难就畏葸不前,遇到一点挫折就打退堂鼓,要做到知难而进、攻坚破难、迎难而上,推动工作有序对接、有力落实。
    

坚决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
    ***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我们对反腐败斗争的新情况新动向要有清醒认识,对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要有清醒认识。新征程反腐败斗争,必须在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上持续发力、纵深推进。
    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于一些重点领域、关键人物的权力监督,破除系统封闭性、专业性、权力过于集中等导致的监督缺失和盲区问题。强化专门监督机构与职能部门监督力量的协作配合,将权威性和专业性监督力量相结合。完善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机制,健全领导岗位之间的权力制约机制。同时,注重运用利益联结机制增强监督主体的行动力和主动性。
    健全腐败发现机制。问题线索要实现从被动的、偶然的腐败发现到主动的、必然的腐败发现。深化各类监督有效衔接机制、专项监督协同机制、各类日常监督同步机制、问题线索共享机制。健全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适当扩大财产申报范围,包括收入、动产、不动产、债务等,严格个人重大事项申报、定期轮岗、经济责任审计,在一定范围内加大有关信息公开力度,为监督提供便利。拓宽公众监督渠道,健全群众举报制度,健全群众举报保护、奖励制度。
    优化政治文化环境。政治文化优劣直接影响政治生态的好坏。优化政治文化,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是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的重要方面。要抓好正风肃纪,坚持实事求是、唯实不唯上,立足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事业发展负责。要强化担当作为,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时刻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心中。党员干部要强化斗争精神,提升斗争能力。切实把容错纠错机制建立好、运用好,发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作用,形成良好的政治氛围。
    以大数据反腐为契机,强化统筹协调、打破条块关系束缚。大数据技术依托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网络技术,在调查腐败、发现潜在腐败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增强反腐的力度和辐射力,有助于推动反腐全覆盖,推动不能腐的制度笼子更加牢固。为继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深化一体推进“三不腐”体制机制,有必要借助大数据反腐这一技术变革契机,完善反腐败“工具箱”,强化党内监督与各类监督协调贯通,从更高层面统筹协调大数据反腐,破除部门数据壁垒,打破条条块块之间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强大的反腐败合力,以反腐败工作的协调性,提高国家治理、地方治理的协调性,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紧盯“硬骨头”狠抓不放
?
    “要持续推动解决问题,继续抓好整改整治、建章立制,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主题教育总结报告和关于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扛起主体责任,不折不扣抓好落实。在主题教育中,各地各部门始终紧扣总要求,聚焦主题主线,明确目标任务,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真刀真枪解决了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但也要清醒看到,主题教育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有些问题解决了,但有些顽瘴痼疾还是“硬骨头”,未得到根本解决。比如,有个别干部学归学、说归说、做归做,没有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在群众关心的基层治理、营商环境、社会保障等领域,制度整合不够到位、上下联动不够紧密、统筹推进不够有力;作风建设任重道远,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禁而未绝、改头换面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扎实的作风、更负责的态度,紧盯不放、一抓到底,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紧盯“硬骨头”,重在深入,贵在坚持,难在彻底。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化靶向治疗正是破解症结的关键所在,事关主题教育见真章、出成效。要聚焦前期查摆的问题全面开展一次“回头看”,对存在的难点堵点痛点,发扬共产党人最讲认真的精神,一件件研究、一条条细化,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加以解决,不能主题教育收官就不了了之。理论学习不深入不彻底的,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深化、内化、转化上持续用力,做到整体把握、融会贯通,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要着力从制度上找原因、从根子上查不足,持续抓好整改整治、建章立制,真正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服务群众的成效清单;作风不严不实的,要将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兴务实之风、清廉之风、俭朴之风,不断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真正把为民造福落到实处。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金融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能和作用,促进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必须从整体上完善金融监管、优化金融服务、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这既需要加强现代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等“硬实力”建设,也需要通过文化的力量和作用来促进价值观、行为规范等“软实力”提升。因此,加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对于建设金融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五个方面的实践要求,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理解。
    诚实守信,是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重信守诺,诚实守信是中国人所崇尚的人生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活动中积累的道德观、经营观。金融行业以信用为基础,要求恪守合同、诚信为本。“人无信不立”体现在经济、金融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都应将“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扎扎实实落实在具体行动中。
    以义取利,是金融行稳致远的关键。在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已融入中国人的精神血脉。金融兼具了功能性与营利性双重特性,只有做到“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才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在建设金融强国的进程中,要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使金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创造价值,在义利兼顾的基础上健康发展。
    稳健审慎,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必然要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立身处世之道。金融高质量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尤其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始终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强调“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就是要坚持把握好时机和力度,稳扎稳打,稳健前行。这对于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在深化金融改革和具体金融工作中,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为金融业营造有利于风险防控和稳健经营的环境。只有做到审慎监管、有序推进,才能持续推动我国金融机构、金融行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守正创新,是金融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为金融理论和实践创新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新时代新征程,只有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统一,不断推动金融改革创新,才能不断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当然,创新必须是守正基础上的创新,而不能受利益驱动,打着创新的名义盲目铺摊子,大搞资金体内循环、脱实向虚、规避监管。做到“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就是既要在支持实体经济做优做强上持之以恒,又要在金融产品和服务上推陈出新。
    依法合规,是金融稳健运行的基石。“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金融业与货币交易关系紧密,面临着较高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必须始终坚持依法经营、合规操作,铲除一切违法违规行为的滋生土壤,形成“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的作风和氛围。金融业既要服务国家战略和支持实体经济,又要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必须树立遵纪守法、清正廉洁的价值取向,遵守金融监管要求,自觉在监管许可的范围内依法经营,让尊崇法律、敬畏规则、依法合规经营成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建设金融强国需要长期努力,久久为功。新征程上,要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繁荣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全面增强金融工作本领,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学习理论多下“涵泳”功夫

    朱熹云,“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其中“涵泳”一词,意为沉潜其中、反复推敲、深入体味、以获真知。读书治学,尤其是学习理论,想要掌握蕴含其中的精髓要义,涵泳之法是有效路径。
    涵泳乃深入之法。涵泳非囫囵吞枣、浅尝辄止,更非生搬硬套、大水漫灌,而是由外到内、由粗到细、由现象到本质,逐步置身其中、反复琢磨研究、深刻体会领悟,层层深入、渐入佳境、直至彻悟。涵泳式学理论,既要把理论知识学懂弄通,也要深挖理论产生的土壤追根溯源,更要明白理论内蕴的规律与脉络,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
    掌握“涵”法。涵,重在浸染。学习理论是一个求“进境”的过程,在“涵”字上下功夫,做到层层浸染,以求深入。学习理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朱子语类》记载:“凡读书,须有次序。且如一章三句,先理会上一句,待通透;次理会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晓;然后将全章反复紬绎玩味。”要按照连贯的思维程序一步一步来、扎扎实实学,做到拾级而上、逐步深入。要讲究力度。理论灌输如春雨润物、清渠灌田,应根据自身的理论素养、学习需求、接受能力等,选择相应难易度进行差异化学习。如果一味狂风暴雨高强度灌输,则难以消化吸收;倘若雨过地皮湿、蜻蜓点水,只知其表不知其本,则难以学深悟透。要把握进度。学习理论当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要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好进度,不可一次推进太多,给消化吸收阶段预留相应的时间。学习理论是一个孜孜不倦的过程,须保持“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执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方可学到精髓、收获真谛。学习理论更是一个学无止境的过程。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要常怀“本领恐慌”之心,秉持如饥似渴的学习态度,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先学一步、深学一层,不断提高理论素养。
    掌握“泳”法。泳,重在深入环境。学习理论不能停留在“岸上”空喊口号,一定要如鱼到水中游,沉潜进去、沉浸其中。一方面,要深入到理论体系中去学习理论,通过耳濡目染、学思践悟来掌握理论、精通理论;另一方面,要到实践中去学习理论,积极投身岗位实践、任务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总结经验,形成理性认识,并上升为新的理论认知。同时要注意到,这两个方面不是孤立存在的,既不能单纯就理论学习理论,也不能脱离理论搞实践,二者要进行有机结合,并在循环往复中实现理论素养进阶。泳法,是驾驭之法。毛泽东同志指出:“指挥员在战争的大海中游泳,他们要不使自己沉没,而要使自己决定地有步骤地到达彼岸。作为战争指导规律的战略战术,就是战争大海中的游泳术。”学习理论不只是读懂书本上的文字,更重要的是能够驾驭理论。驾驭理论在于探索掌握理论所揭示的规律,并联系实际机动灵活运用理论中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实践,把理论学习成效转化为驾驭全局、推动工作的能力。
    “优游涵泳”是一种境界。古代哲人提倡学习“优游涵泳”,从容求索、深入体会。教育家朱光潜对“优游涵泳”理解为猛火煎后的慢火煨,紧张工作后的潜意识的酝酿。学习理论是常功、慢功、硬功,不可急迫躁进,集中灌输之后的“慢煨”“酝酿”是极其重要环节。“要胜任领导工作,需要掌握的本领是很多的。最根本的本领是理论素养。”党员干部须多在“涵泳”二字上下功夫,深入学理论、悟思想,切实提升理论素养,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弘扬企业家精神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以爱国敬业、勇于创新、诚信守法、回报社会、放眼世界的企业家精神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企业家精神有助于引领创新优先的新质生产力
    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主体,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家作为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领导者、管理者、决策者,除了要帮助企业实现日常经营周转,还要履行相应的政治责任。即是说,企业家一方面要正确理解新发展理念的内涵与核心要义、明晰发展过程与阶段性目标,从而帮助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这是经济层面;另一方面,在实现企业基本经济行为运转流畅的同时,企业家更要关注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是否与中央步调保持一致,要在思想和实践上为企业发展指好向、把稳舵,这是政治层面。企业家精神作为企业的重要“灵魂”,是企业领导力、创造力的源泉。如果一个企业失掉了企业家精神,就会陷入“利润陷阱”,只关注经济收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因此,弘扬企业家精神,不仅可以明确企业发展的“度”、兼顾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还能将企业的思想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经济优势。现如今,我国已然迈上了通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之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首要任务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此,***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质生产力作为以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如果企业不能很好地理解把握,那么不仅可能无法发挥其应有之力,甚至还可能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路上的掣肘。因此,积极弘扬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企业家精神则具有不可言喻的重要意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总书记指出:“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可以说,企业的创新发展直接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因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要坚持发扬企业家精神,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方面,企业在经营运作上要把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基本原则,以高质量管理赋能生产创新;另一方面,企业在发展策略上亦要体现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闯”劲,敢于承担风险,并在教训中不断总结经验,以取得突破。复兴路上,百业艰难,但危中有机,唯改革者强,唯创新者胜。企业要争做技术创新的爆破手与探索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进而实现生产力的跃迁,引领创新优先的新质生产力发展。
    企业家精神有助于引领绿色生产的新质生产力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需要注意的是,新质生产力之“质”在于高质量发展。***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囿于制度痼疾,资本主义发展难以破解发展与稳定、公平与效率、先富与共富等诸多问题,因为它说到底无法推进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迎来了指数型增长,经济发展效率节节高。由于受到西方利己主义、实用主义、经济至上主义等错误思潮的蛊惑,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只注重或崇拜眼前的经济利益与效益指标,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带来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灵与肉的巨大紧张,影响了生产力发展。为此,企业家积极弘扬和践行企业家精神,承担社会责任、道德责任,道德经营,对于法律明文要求的生态规范要严格执行,对于部门不当的生产行为要严格约束,对于企业过时的生产思路要加速转变。***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相互转化的关系,自在自然只有与人化自然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才能推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化。因此,企业家在带领企业发展中要努力践行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的理念,积极承担和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加快企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同时,企业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引领和推动绿色生产的新质生产力走上快车道。
    企业家精神有助于引领关系和谐、支撑有力的新质生产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活动,这关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两对关系:一对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另一对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当生产力发展到更高级的形态时,旧的生产关系亦无法与之相适应,从而催生出与新生产力相匹配的新生产关系;反之亦然。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矛盾运动,推动着生产方式的变革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其实质仍为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对其依然有效。***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在今天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系统中,传统生产关系已无法满足现代科技生产力与虚拟现实社会发展的急切需求,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成为一个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紧迫命题。如果说,我国社会生产的活力主要来自企业,那企业的发展需要精神支撑,一定离不开企业家精神的支撑和引领。为此,我国企业要在新时代新征程充分弘扬爱国敬业、回报社会、放眼世界的企业家精神,听党话、跟党走,积极落实党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各项政策,配合中央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优化高等院校现有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储备发展新质生产力而需要的后备力量。同时,企业家应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进一步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使一切有利于新质生产力的优质要素涌入我国生产领域,构建新质生产关系,进而引领关系和谐、支撑有力的新质生产力发展。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代表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势必要依靠新型企业带来颠覆性创新。为此,以企业家精神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要站在世界意义的角度予以把握。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企业家结合中国实际、博采众长,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作为世界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离不开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因此,以企业家精神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不仅擘画了新质生产方式、推动了社会进步,也为我国社会发展注入了创新活力与绿色理念,更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提供了不竭动力。
    

年轻干部基层挂职要做到“五多”
?
    年轻干部基层挂职是宝贵的成长经历、人生阅历,是开眼界、长本领的难得机遇和平台。如何抓住并用好这一机遇,通过基层挂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工作能力、充实从政经验,是每个即将到基层挂职的年轻干部所应思考的问题。
    基层挂职莫忘“多看”。一般来说,年轻干部受教育经历完整,学历层次高,但大多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眼中所见都是周围的人与事,视野必然有限。到了基层,就务必要留心观察,观察党和国家的政策怎样从印在文件中到发挥实际作用,观察基层党委、政府、各个职能部门怎样运行、履职,观察挂职地的上级、平级、下级怎样决策、部署、落实,观察基层的干部怎样走街串巷、敲门入户做群众工作、为群众服务。“留心处处皆学问”,“多看”方觉世界宽。
    基层挂职莫忘“多听”。年轻干部下到基层,耳朵里可能会灌入很多赞颂、溢美甚至奉迎、讨好之词,如果整日陶醉于这些客套、恭维之中,便会迷失、骄傲乃至忘乎所以。因此年轻干部切记要善于倾听,要“耳听八方”。开会时听同事如何汇报、讨论,领导如何总结、“拍板”,日常时听同事的介绍、报告,慰问时注意听干部、职工的反映、心声,调研时沉下心听工作对象、村民居民的牢骚、诉求。既要听在会议室、办公室,也要听在农家院、大杂院,“声声入耳”从而“事事关心”。
    基层挂职莫忘“多问”。年轻干部从上级机关到了基层单位,在挂职地领导眼中是青年才俊,在同事眼中是富有学养,在下级眼中是学有所成,是被人认为腹有诗书、无所不知的。然而年轻干部自己万不可如此自视,慢说是跨领域的挂职,就是本领域本系统的挂职,离开原单位原岗位,自己的不知、不会何止一二。因此,一定要保持谦虚的态度,发扬好学的精神,像刚参加工作时一样,多问多学。问领导、问同事、问下级、问群众,从问中学到经验、学到方法、学到知识,也学到理念、学到作风、学到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后工作中能够有底气地以“就我在基层了解掌握的情况”为基础,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作出能见效的决策。
    基层挂职莫忘“多走”。年轻人到了基层,万不能“关起门办公”,把挂职简单变成换了一间办公室,满足于看一看文、开一开会、听一听汇报,而要力求不吃“别人嚼过的馍”,抓住挂职有限的时间,用好调查研究的传家宝,多到自己协助分管领域的基层单位或乡镇(街道)、村(社区)走一走,了解掌握来自第一线的第一手情况。比如分管农业,就要多去乡镇的经济管理科、农业农村科,多去村里的大田、大棚。比如分管卫生健康,就要多去乡镇(街道)的卫生服务中心、村(社区)的卫生服务站(所)。坚持走出去走下去,看办公室看不到的、听办公室听不到的,到一线去找解决问题的真办法、好办法。
    基层挂职莫忘“多干”。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所谓“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知行合一,也只有实践过了,才能真正获得经验、获得底气。万不可像那个调侃挂职干部的笑话那样,“不干不好意思,少干没啥意思,多干怕人误会意思”,觉得自己只是挂职,人到了就算做到了,原单位不苛责,挂职地会迁就,期满了打道回府,而要人到、心到、手到,按照分工多干工作、多挑担子,既“挂帅”又“出征”,不分大事小事,都作为一种历练,做细做实做好。准备好每一次发言,主持好每一次会议,参加好每一次调研,落实好每一次入户,核实好每一张报表,撰写好每一篇文稿,把自己投入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任务中,和同事一道当“螺丝钉”、当“突击队”,并在推进工作中提炼做法、总结经验、提出建议。
    ***总书记曾对年轻干部作出殷殷嘱托:“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基层挂职对于年轻干部来说正是用以“磨、练”的宝贵的“石、事”。年轻干部要牢记这一教诲,多看、多听、多问、多走、多干,在基层挂职中把自己磨成宝刀、练就本领,努力成长为党和人民放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为规范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基础主干党内法规,《条例》从党史学习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职责、内容、主要形式、保障和监督等作出全面规范,体现了党中央对党史学习教育的高度重视,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提供基本遵循。
    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党的历史的学习、总结和运用,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这一重要论述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提高到了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党的二十大修改的党章明确将“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历史”作为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将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为党的基层组织一项基本任务,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指明正确方向、注入强大动力。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必须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党史基本内容、党的历史结论、党的历史经验、伟大建党精神贯通起来。《条例》坚持学党史和悟思想相统一,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摆在党史学习教育的首要位置。与党史基本内容的关系方面,党的创新理论是在党的历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推进理论创新。与党的历史结论和历史经验的关系方面,党的创新理论为党正确认识历史问题、达成历史结论提供科学指引,对党的历史经验和规律的科学总结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关系方面,党的创新理论是对伟大建党精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115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