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扬向上力争上游努力成为一名能担大用可堪重用的共产党员

昂扬向上力争上游努力成为一名能担大用可堪重用的共产党员
    什么是党员?《党章》开篇明义讲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怎么理解这段话?我认为重点在两个关键词:“先锋”和“代表”。一个“先锋”,体现了党员思想上是进步的、工作上是担当的;一个“代表”,说明党员是能够始终引领和示范的那一批人。关于入党条件,《党章》第一章第一条也明确,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这里面讲明了入党5个基本要素:①年满十八岁;②先进分子;③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④愿意参加党组织并积极工作;⑤按期缴纳党费。由此可以看出主动提交入党申请书只是入党的一个先决条件,而并不是说你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就一定能入党,这中间还要成为先进分子、党员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等阶段的考察才行。
    那么,怎么才算先进分子、积极工作呢?我想带着大家,先从三个人物身上找找答案。
    一、找准画像——什么是党员样子?
    人物一: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为了生计,童年在地主家做长工,17岁时被国民党抓丁送上战场,不过当时的他显然不是个“好兵”,两次逃跑,两次被抓,直到在淮海战场上成为共产党的俘虏。没人能想到,他的命运从此改变。身为俘虏的他见到的是一支没有长官、没有欺辱、没有打骂的队伍,他们为人民打仗,这让他打心眼里佩服,于是他做出了人生中第一个自愿选择——不拿路费路条回家,加入这支队伍,为改变中国而战。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战士,渡江战役中他乘着摇摆不定的木船,拿着机关枪猛击敌人,端掉了敌人一个前线指挥所,同战友一道,解放了长江南岸许多地方;抗美援朝时他入了党,是志愿军第15军45师一个班长,奉命在朴达峰阻击敌人,经过6天连续作战,部队弹尽粮绝、极度疲劳,他们班也残破不堪,而敌人还在步步紧逼,紧要关头,他带着班里战友再次反击,从侧面摸上敌方高地,出其不意给敌军以重大杀伤。激战之后,全班只剩下他一人,而美军一个营部就近在咫尺,打还是撤?想到党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没有完成,他没有犹豫,孤身一人继续突击。借着夜色掩护先是狙杀了敌军哨兵和指挥官,然后乘着混乱又把手榴弹丢进了敌军坑道和指挥所,一个人追着一大群美军溃兵射击,最后的混战中他与敌方一名高大的黑人士兵厮打在一起,扯掉了敌人耳朵,而敌人也咬掉了他半截食指,狭路相逢勇者胜,高大的敌军士兵转身而逃,而他则强忍着伤痛击毙了敌人。那次战斗,他们班收复了三个阵地,击溃了数十倍的敌人,他也负伤24处陷入昏迷,被送往后方治疗,很久才醒来。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立下特等战功,也不愿向外人提及那场惨烈的战斗,因为失去食指,他自感无法再继续打仗,于是选择了复员回乡务农,为国家打粮食。而原部队由于找不到他,将他认定为牺牲,志愿军总部发给他的一等功臣和特等功证章,也从未有人领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让志愿军的声誉达到了顶峰,而这仿佛都和这名断了食指的复员军人无关,他从不和别人讲起他以往的经历,总是不辞劳苦地在田间耕作,带着乡亲们为生产生活而艰辛奋斗,默默做着一名共产党员该做的一切。直到30多年后老部队登报寻找,他的事迹才被大众所熟知。硝烟战场无畏生死,解甲归田默默耕耘,他是谁?他就是“七一”勋章获得者——一级战斗英雄柴云振。
    从他身上我们能看到党员的一个特性是什么?就是舍己为公、无私奉献。
人物二:他出生在旧社会的一个穷困山村,小小年纪成了孤儿,靠村民的接济长大,23岁当上了村干部,但他们村的干部委实不好干,村子山高岩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雨水落地,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根本留不下来,而去最近的水源挑水,来回就要走两个小时。因为缺水,村民用水非常节俭,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脸洗脚,第三遍喂猪喂牛,也因为缺水,地里打不出粮食,只能做些耐旱的苞米,村民一年四季连饭都吃不饱。当地的顺口溜也生动反映了缺水状况,“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缺水致贫,许多人认命了,而他不一样,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大米饭。上世纪60年代,村民在政府支持和他的带领下,第一次开始大规模修渠,却因技术等原因,耗时10多年也没修成,这让不少人打了退堂鼓,但他不肯服输。1989年,已年过半百的他到附近水利站帮工学习,3年多时间里,只有小学文化的他从基础学起,下苦功夫,硬是掌握了许多水利知识。1990年腊月,天寒地冻,为筹措修渠资金,他赶了两天山路找到县水利局领导,旧解放鞋磨破了露出冻得发紫的脚趾,面对县水利资金紧张,修渠作业条件艰险、工时大的困境,他向县里纳下军令状,“一年修不成,修两年;两年修不成,修三年。哪怕我用命去换,也要干成!”。1992年春,引水工程再次开工了,57岁的他领着200多名乡亲,浩浩荡荡奔赴工地,用钢钎、锤子和炸药在离地几百米的峭壁间一寸一寸凿、一尺一尺敲,终于挖出一条跨3座大山、大小9个悬崖、全长近10公里的天渠,兑现了“水不过去、拿命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114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