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徐邦友:
“八八战略”:制度变迁的经典案例 1
2.张宏敏:
“八八战略”的哲学意蕴与思想方法 18
3.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发展战略和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毛伟:
“八八战略”对A经济思想的理论贡献 35
4.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芦敏敏:
“八八战略”引领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逻辑 48
5.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谢晓波:
“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城乡协调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62
6.江渚:
“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先行 68
7.董瑛、吴国干:
“八八战略”与“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研究 72
8.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李华忠:
“八八战略”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与“六个必须坚持”的关系 82
9.孙心悦:
“八八战略”指引下的浙江人大工作 92
10.宁波市委党校任春晓:
“八八战略”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对宁波的启示 98
11.李昊翔:“八八战略”:新时代浙江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的战略指引 102 12.胡海良:
“八八战略”:浙江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总方略 112
13.浙江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国资研究院陈赟:“八八战略”中高质量
发展共同富裕思想及浙江国资国企改革实践探析 129 14.桐庐县委书记夏积亮:
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奋力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 140
15.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 在奋进中国
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 143
16.李包庚、高嘉晨:从“八八战略”到“两个先行”的实践探索
论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 150
17.张彦:
从“六个必须坚持”领悟“八八战略”的科学方法论 160
18.楼滨正:
奋力书写践行“八八战略”的宁波篇章 167
19.杭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利明:
柏钢集圃 “八八战略“开启高质量发展新通道 169
20.俞浙前:
坚持“八八战略”引领为现代海洋城市建设贡献社科智慧和力量……172 21.海盐县委书记王碎社:坚定不移践行“八八战略” 努力在共同富裕和
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中走在前争先锋 178
22.温州市瓯海区委书记曾瑞华: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 奋力
推动更高水平“科教新区、山水瓯海”新跃升 182
23.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奋力打造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标杆之地 185
24.湖州市吴兴区委书记赵如浪:
开拓创新真抓实干 全力争当践行“八八战略”模范生 192
25.遂昌县委书记胡刚:全力培育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争当革命老区
践行“八八战略”新标杆 195
26.胡侠:深刻领会“八八战略”精髓要义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
代化先行示范 199
27.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施勇峰:深入实施“八八战略”
强力推进创新深化 打造一流的更具硬核竞争力的创新杭州 202 28.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
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 206
29.陈波:
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续写人大履职新篇 213
30.衢州市柯城区委书记蒋国强:
深学深悟笃信笃行 续写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新篇章 214
31.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展现人大更大作为 217
32.团十九届中央委员、团浙江省委书记周苏红:学深悟透感恩奋进实干
争先奋力书写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的青年篇章 223
33.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代莉:
一张蓝图绘到底 宁波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的历程 227
34.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王闻丹:
以“八八战略”为引领再创改革开放新胜势 234
35.舟山市普陀区委书记孙志龙:
勇担时代之任 扛稳发展之责奋力谱写“八八战略”普陀新篇章……238 36.温州市政务服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再燃激情再创佳绩奋力谱写“八八战略”温州政务服务新篇章 242
37.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刘捷:在“八八战略”指引下继续团结
奋斗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范例 245
38.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精彩续写“八八战略”宁波篇章……250 39.金兴华、程悦:
浙江“八八战略”背景下绿色发展的实践及启示 255
40.浙江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陈斌:
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推进民政事业”开创新局面 262
“八八战略”:制度变迁的经典案例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 徐邦友
“八八战略”是A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通过广泛深入调研、集全省人民和省委集体智慧提出的一项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是推进浙江工作的总方略。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充分彰显了“八八战略” 所具有的巨大创造性张力。伴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八八战略”的研究和认识不断深化,取得了大量理论研究成果。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八八战略”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上,而从制度变迁角度研究“八八战略”尚属空白。正值“八八战略”提出二十周年之际,站在“两个先行” 的关键时点上,从制度变迁视角回望“八八战略”,我们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一、“八八战略”是对制度变迁需求的主动回应
从深层次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就是制度的变迁。社会结构失衡引起了制度变迁的需求,此时,一些理论型制度企业家和实践型制度企业家敏锐地觉察并把握制度变迁的机会,对制度变迁进行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他们在与普通民众的长期互动中终于成功实现了制度变迁。从实践中创新和选择出来的制度安排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并从中获得制度调适与自我强化的启示和力量,制度体系也就在此伟大创造性实践中走向成熟和完善。
如果从制度变迁视角看,我们就会发现“八八战略”是以A同志为书记的中共浙江省委与广大干部群众对转型之中的浙江经济社会之内生制度变迁需求的主动回应,是浙江区域共同体制度变迁史上的一次伟大创造。从改革开放到2000年前后,浙江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繁花似锦的成就背后已隐约透现出一些隐患与危机,社会遭遇到了许多“成长中的烦恼”,社会结构出现了危机性、转折性失衡,迈入了艰难痛苦的转型过程。
(一)实践探索先行与体制创新滞后之间的矛盾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许多领域都处于先行先试地位。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第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第一座农民集资兴建的城市,第一项质量立市和兴商立市发展战略,第一部保护民营企业的地方性法规,第一次民告官的诉讼官司,第一场民主恳谈会等等,可以说浙江
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实践探索的前列。
先行者往往会率先碰到与现行体制机制的矛盾,对现行体制机制的弊端也会有更加深切的感知和认识。浙江是最早开办市场的地方,也是对市场之神奇作用体验最深刻的地方。但很长一段时间,浙江的市场建设局限于有形的专业性或综合性市场,市场秩序的扩展深受局限,从而影响了资源在更大范围和更广阔空间里的优化配置。在浙江,有一批戴“红帽子”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它们在“红帽子”的保护下破土而出迅速成长,但也很快受到了“红帽子”的限制,集体企业的“红帽子”转而成为限制股份合作制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紧身衣”和“天花板”,亟待通过体制改革为企业发展打开更大的制度空间。随着产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快速流入与集聚和社会事务逐渐增多,一些经济强县或强镇体量迅猛扩大,达到了传统县、镇行政体制容量的极限,迫切需要给这些强县和强镇扩权赋能,以促进县域和镇域共同体更快发展。现实表明,实践探索先行已与体制创新滞后形成了较为尖锐的矛盾与冲突,迫切需要通过体制改革创新缓解和消除这些矛盾冲突,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二)经济相对长板与文化科技短板之间的矛盾
社会共同体可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部分,相互之间存在制约关系, 经济基础虽然从根本上起决定性作用,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亦有相当巨大的反作用,有时亦能影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化。人类经济史不乏作为上层建筑的制度安排抑制或促进经济基础发展变化的事例。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发展中,产业经济是一个相对强项,而文化科技是一个相对弱项。经过连续多年发展,至2002年,浙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70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8.8:51.2:40.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达到40%, 二、三产业已经成为经济总量的绝对主体。工业化发展带动浙江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城市化水平从1977年的13.8%提高到2004年的54%。2002年末,全省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193个,实现成交额4997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457个,超10亿元的市场77个,超百亿元的市场6个。这些数据表明,浙江经济发展已开始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浙江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市场大省和经济大省。
但与经济这块长板相对应,浙江的文化教育科技却显得相对较弱。浙江的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但体量不大、实力不强,文化教育在全国只排在第7 位,高等教育只有浙江大学一校独大,“有高峰而没有高原”。2002年,全省
拥有县及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开发机构229个,高等院校主办的科研机构416个, 工业企业和其他单位主办的科研机构近2000个,其中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和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72个。2002年,全省各类科研机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近6万人, 年末全省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6.1万人,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29.3万人,浙江科技综合实力在全国各省市中也只能屈居第7位。文化教育科技这块相对短板已经制约了浙江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综合整体实力的提升。
(三)发展动能充盈与狭小空间局限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释放了浙江大地压抑已久的发展动能和活力,犹如高原上的堰塞湖,一旦打开缺口,就会奔腾向前。从1978年到2002年,浙江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24亿元猛增到8004亿元,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331元增长到16841元,年均增长12.1%;财政总收入从27亿元增长到1166亿元,年均增长17%。
2004年,浙江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大关,成为继广东、山东、江苏之后第四个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的经济大省。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浙江由一个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中游的省份迅速崛起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并逐渐向经济强省迈进,由此可见浙江发展动能之充盈。
然而,强大的发展动能却面临着狭小发展空间的局限。浙江地域面积较小, 陆域面积只有10.5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域面积的1.1%,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全省陆域面积中,山地占74.63%,水面占5.05%,平地占20.32%,故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2878个,大于10平方公里的海岛有26个,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其中, 面积502.65平方公里的舟山岛为中国第四大岛。另外,浙江也是一个资源较为贫乏的省份;既无普通资源优势,也无特色资源优势;虽然名为江南水乡,但水资源也并不丰沛,有的县市还严重缺水。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103306.html